汉礼
西夏采用中原汉族礼仪的专称。太宗德明时始实行,景宗改行蕃礼。毅宗谅祚于奲都五年(1061)向宋仁宗上表,要求改行此礼。惠宗时太后梁氏专权,于乾道二年(1069)上表宋神宗,请复蕃仪。惠宗亲政后,亲向汉人访问中原制度,于大安六年(1080)不听太后梁氏等人劝阻,下令国中废弃蕃仪,复行此礼。后梁氏幽惠宗,自视国事。毅、惠两朝体现封建专制君权的皇族和代表守旧贵族的后族之争,表现为汉、蕃两种礼仪之争。崇宗乾顺亲政后,又积极倡导汉族仪制和文化。
西夏采用中原汉族礼仪的专称。太宗德明时始实行,景宗改行蕃礼。毅宗谅祚于奲都五年(1061)向宋仁宗上表,要求改行此礼。惠宗时太后梁氏专权,于乾道二年(1069)上表宋神宗,请复蕃仪。惠宗亲政后,亲向汉人访问中原制度,于大安六年(1080)不听太后梁氏等人劝阻,下令国中废弃蕃仪,复行此礼。后梁氏幽惠宗,自视国事。毅、惠两朝体现封建专制君权的皇族和代表守旧贵族的后族之争,表现为汉、蕃两种礼仪之争。崇宗乾顺亲政后,又积极倡导汉族仪制和文化。
十六国时期前秦大臣。氐豪。苻生(355—357年在位)时任特进、光禄大夫。史称其“才识明达,令行禁止”。前秦寿光三年(357)六月,随苻法等率壮士数百人潜入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云龙门(宫城正南门
即“完颜㝢”(1147页)。
古州名。西晋永嘉元年(307),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东晋咸和三年(328)废,义熙八年(412)复置,十二年又废。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复置,元嘉八年(431)废,十七年
金太宗完颜吴乞买陵寝。天会十三年(1135)正月己巳,太宗卒于明德宫。三月乙酉祔葬于和陵。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源的胡凯山(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境内的老母猪顶子山)南坡。皇统四年(1144),改号恭陵
布依语音译,意为“戴帽礼”,汉语亦称“戴假壳”。布依族民间传统婚俗。流行于贵州镇宁扁担山一带。旧时布依族青年妇女婚后有几年“坐家”(不落夫家)生活,男方为了使新娘早日过门长住,便用竹笋壳做一前圆后方、
清代湘西苗族抗击清军的战场。位于湖南西部凤凰县禾库乡板吉门村境内。在万溶江上游,海拔761米,三面环水,悬崖绝壁,高不可攀。西面与蜡尔山台地相连,成马鞍形,仅一条小道直通山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乾隆
傣语音译。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封建政权中的助理管狱官,兼管司署及内府灯火。在代表等级地位的※“因官等级”中,属“十田级”,享有薪俸谷子220挑(每挑约合50斤)。
?—1385撒拉族土司始祖。旧名神宝,明初始改为韩宝,取“韩”与“汗”的谐音。青海循化(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受元封为积石州(治今循化县)世袭达鲁花赤(镇守官)。明洪武三年(1370)
?—1383土族第一代陈土司。一作陈子明。本为汉族。江南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人,其后世逐渐融合于土族。元末为淮安右丞。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率众归明,受封随征指挥佥事。洪武十六年(1383),阵
保安族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甘肃省积石山等地。源自战争与牧业生产。用具由绳子和装石子的布袋组成。绳由牛毛线绾织,粗如大拇指,长约2米;绳中间的布袋,装鸡蛋大小的石子。使用时,将绳子一头的小孔套在中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