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柔然

柔然

古族名。源于东胡。也有“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等说。始祖木骨闾为3世纪后半期人,初为鲜卑拓跋部的奴隶,至拓跋猗卢(?—316)时,逃离拓跋氏,与逃亡者百余人依附纥突邻部。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以郁久闾为姓氏,自称柔然,北魏太武帝贬称之为“蠕蠕”,《晋书》称为“蝚蠕”,南朝称其为“芮芮”,齐、周、隋等史书称为“茹茹”。初依附于北魏,岁贡马畜貂皮等,冬牧于漠南,夏居漠北。自车鹿会后,又历吐奴傀、跋提、地粟袁3代,势力渐盛。拓跋珪南迁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该部进驻阴山一带。地粟袁死,部落分为2,长子匹候跋继父业居东边;次子缊纥提别居西边,背离北魏投附铁弗匈奴部首领刘卫辰。北魏登国间(386—396),遭到北魏攻击,部众半数被俘,2人先后被迫归降北魏。登国九年(394),缊纥提子社仑等率部众弃父西走,投匹候跋。不久,杀匹候跋,弃漠南,远徙漠北,征服敕勒(高车)诸部,组成联盟,于北魏天兴五年(402)建柔然汗国。后事详“柔然汗国”。该族以游牧为主,兼事狩猎,处于奴隶制阶段,信仰萨满教。语言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初无文字,刻木记事,后学习中原文化,渐营农业、手工业,传入佛教,建立军政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北齐天保六年(555)柔然汗国灭亡后,该族部分并入西魏和突厥,沦为奴隶;部分投契丹;部分逃入内地,融入汉族中;余众辗转西迁,一说欧洲史籍所记载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阿瓦尔(Avars)人即西迁的余众。参见“柔然汗国”(1781页)。(图表见下页)

柔然世系

猜你喜欢

  • 格根额尔德尼

    1865—?蒙古佛教(喇嘛教)僧人。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的活佛,简称“格根”。六世罗布桑巴尔丹吉格梅特于咸丰十年(1860)圆寂后,经数年寻访,于同治四年(1865)他被确认为转世灵童,为伊拉古克散呼图

  • 蛮葛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辽置十二宫。蛮葛为辽世宗※积庆宫下之一抹里。

  • 蒙古货币租

    清代蒙古阿拉特(平民)向封建领主缴纳的一种赋税。原为劳役租和实物租,货币流通后,渐改为货币租。阿拉特将自己的牲畜和畜产品出售到市场后,换取货币,然后向其封建领主缴纳赋税。19世纪以后,随着蒙古地区招垦

  • 黄河录

    见“河源志”(1507页)。

  • 老哈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老合河卫。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女真野人首领阿路秃等各十五人来朝,置卫,与塔速儿河七卫同时设立。《满洲源流考》在该卫下注说老哈河,即辽时土河,源出喀喇沁右翼以南

  • 牂柯谢

    见“谢龙羽”(2301页)。

  • 罗藏拉卜坦

    ?—1679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土观呼图克图一世。生于青海东川土官庄(今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境)。著名的李土司后裔。私自离家到郭隆寺(佑宁寺)出家为僧,称土官呼图克图,后改为土观呼图克图一世

  • 绣面蛮

    古族名。唐宋时期分布在南诏所辖永昌(今云南保山、德宏州及临沧一带)、开南(今云南景东以南一带)二节度地区。《蛮书》称:“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即文身之俗。该书将绣面蛮与绣脚蛮相

  • 和硕

    明清时期蒙古的政治、军事组织。亦译和舜。蒙古语音译,原意为“军队”、“部队”。元亡,蒙古地区处于分裂、割据和战乱状态,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急剧变化。元代军政、军民一体并兼有领地性质的万户、千户制,在政体上

  • 维吾尔文化促进会

    民国时期新疆进步文化组织。1935年夏成立。总会设于迪化(今乌鲁木齐)。会长阿不都大毛拉。成员最初多为地方士绅和宗教上层,后因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活动加强,进步知识青年遂逐步占居主导地位。该会在维吾尔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