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普那路亚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原始社会群婚家庭的晚期形式。由血缘婚或级别婚演变而来。其特征是:一群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姐妹,与另一集团的一群男子有互相共夫共妻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群男子是她们的共同丈夫,这些丈夫不包括她们的兄弟;同样,一群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兄弟,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婚配,这一群女子是他们的共同妻子,这些妻子不包括他们的姐妹。丈夫们互相不称兄弟而呼“普那路亚”,妻子们相互不称姐妹,也呼“普那路亚”,意即“亲密的伴侣”。此类家庭既排除父母与子女,也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且夫与妻不在同一个公社里,双方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子女对生母与非生母皆称母,对诸父皆称父,有一套独特的亲属称谓。在普那路亚家庭时期,临时的、或长或短的成对配偶婚已出现。当一切兄弟姐妹间,乃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间的婚配关系一旦被禁止,普那路亚家庭就演化为氏族。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尚可窥见存在过普那路亚家庭的遗迹。例如:永宁纳西族历史上的13个通婚集团,阿注婚姻关系中二兄弟与二姐妹共为阿注的事例,独龙族的“伯惹”(意为姐妹和兄弟婚配)与“安尼南”(意为娶两姐妹)婚制,布朗族的类分式亲属称谓及按年龄划分通婚等级的制度,以及一些民族青年男女集体串公房等。有学者否认历史上存在过普那路亚家庭,亦有学者认为普那路亚家庭不是氏族产生的源头,而是母系氏族解体的产物。

猜你喜欢

  • 拓跋晃

    428—451北魏皇太子。字天真。鲜卑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长子,为贺夫人所生。太武帝延和元年(432),立为皇太子,寻父东征北燕和龙(今辽宁辽阳市),命录尚书事。太延五年(439),父西征凉州,诏为

  • 乞里克讷惕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蒙古都儿鲁斤诸部之一斡罗纳兀惕(又作斡刺纳儿,一说列为尼伦诸部之一)之一分支。始祖为斡罗纳儿惕·乞里克讷惕。成吉思汗开国功臣、千户长把带(巴歹)、乞失里黑(启昔里),即出自该部。

  • 烈万华

    定安国王。渤海遗人。渤海国亡,其西南部部分居民为反抗契丹人统治,保据一隅,建国改元,称定安国。万华为见于史载的第一个定安国王,但时距渤海灭亡已45年。宋开宝三年(970),女真人遣使朝宋,曾附表贡方物

  • 泰宁镇总兵

    清代直隶绿营的五镇总兵官之一。驻今河北省易县境。雍正八年(1730),设泰宁协副将及守备以下等官。乾隆元年(1736),裁该协副将,改设泰宁镇总兵官。直辖镇标:左营,设游击以下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 爱鲁

    1226—1288元朝将领。唐兀人,※昔里钤部之子。中统元年(1260),袭父职为大名路达鲁花赤(镇守官)。至元四年(1267),以盗用官钱免官。次年,从皇子忽哥赤出镇云南,任金齿等处安抚使。六年,定

  • 夜落隔

    见“夜落纥”②(1497页)。

  • 搓客谟瓜

    傈僳语音译,即《逃婚调》。傈僳族民间叙事长诗。为傈僳族民间叙事长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优秀作品之一。主要叙述旧时代一对自幼由父母包办各自婚嫁、生活痛苦的男女青年,暗中深深相爱;终于海誓山盟,带着谷物

  • 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户口制中规定的人丁年龄层次之一。一般指年60岁以上者为“老”。汉孝景帝二年(前155)令男子年20始服役;晋武帝平吴后定男子年16以上至60为正丁,年12以下,66以上为“老小不事”

  • 康定

    县地名。旧名打箭炉。藏语称“达孜多”,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流域。传为古旄牛国,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旄牛县,属蜀郡。东汉为蜀郡属国。三国蜀汉时,亦名旄牛县。晋置益州,统八郡,仍

  • 乌野

    即“纳合椿年”(1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