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普米语

普米语

我国普米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维西、宁蒗、丽江等县,四川木里、九龙、盐源等县部分藏族也使用普米语。使用人口共有5万左右。普米语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各分3个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彼此通话有困难。方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差别较小。以云南兰坪县箐花普米语为例。语音特点是:有复辅音22个,由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构成的有15个,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构成的有7个。有43个单辅音,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分舌尖前、卷舌、舌叶、舌面4套,有小舌部位的塞音和唇齿部位的擦音。有19个单元音,分鼻化和非鼻化两套。复元音以后响为主,由i、u、y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有少量前响复元音和三合元音,数量和出现频率均低于后响复元音。没有辅音韵尾。有高低两个声调,有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作用。语法特点是:形态较丰富,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等10类。名词有双数和多数语法范畴,也可在名词后加词尾表示指小。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集体4种,后3种均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用元音屈折表示领格和施动格的语法意义。反身代词用重叠人称代词词根构成。量词较丰富,和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趋向、态、式等语法范畴,用词根元辅音屈折变化、添加前后缀、重叠词根等形式表达。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形容词无级范畴,基本形容词经常用叠音形式。助词有限制、施动、受动、处所、从由、比较、定指等7类,语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面,代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词汇特点:以单音节或由单音节构成的合成词为主,词的合成方式有并列、偏正、主谓、支配等,也有加词头、词尾构成的,但不大能产。四音联绵词较丰富。借词主要来自汉语,北部方言也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借词,但宗教内容居多。

猜你喜欢

  • 颜盏门都

    金将领。隆州(治今吉林农安)帕里干山人。女真族。颜盏氏。天会(1123—1137)间,从军定陕右,为※蒲辇,隶监军完颜杲亲管万户,攻饶风关。熙宗天眷(1138—1140)初,杲为叛将定国军节度使李世辅

  • 大藏经

    我国佛学典籍译著大丛书的总称。现称中华大藏经。简称藏经。有汉文、藏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本,主要为汉文、藏文本两种。汉文大藏经为经部、律部、论部三藏,公元6世纪前期南梁时始行编译,隋代以前称一切经,

  • 还甲

    朝鲜族民间祝寿习俗。亦称“回甲”、“周甲”、“花甲”、“华甲”。指60周岁生日。意指回到所生之年迎接新的甲子,故名。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届时,子女要为父母举行盛大的“还甲宴”祝寿仪式。若父母同庚。可选一

  • 勃令驿

    唐吐蕃著名古都。又称匹播城、疋播城或跋布川。即今西藏山南地区穷结。地处雅隆河谷。吐蕃先祖悉补野王室之发祥地。勃令与疋播均为“phying ba”之音转。吐蕃雅隆部落在赞普囊日松赞前以此为基地,发展势力

  • 赵重琮

    ?—1626明代甘肃临洮藏族土司。※赵永子。万历二十五年(1597)父卒后,袭临洮卫指挥使职,兼管卫政、屯务。以原屯政多以常例病民,百姓苦之,遂力革弊政旧习,为众称颂。万历(1573—1620)中,曾

  • 擒生军

    西夏军种名。简称擒生,编制十万人。非战斗人员,其职责是在作战中俘掠生口。

  • 贝尔湖

    见“捕鱼儿海子”(1854页)。

  • 喻寒波充

    藏语音译,意为“小整事”或“小整事大相”。吐蕃官名。相当于唐官职中之副“监察御史”或“谏议大史”。参见“喻寒波掣逋”(2205页)。

  • 马黑麻·海答儿·朵豁剌惕

    1499—1551蒙古※朵豁剌惕部※异密。※叶尔羌汗国开国元勋赛亦德·马黑麻之侄。身居叶尔羌汗国要职,预闻军国大政,并率军出征,娶萨亦德汗之女,赐号古列根(驸马)。拉失德汗于1533年继位后,翦除朵豁

  • 施甸长官司

    明代云南土司名。元为石甸长官司,辖地在保山之南,南接镇康,隶属镇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长官司,改属永昌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并入保山县。近代又从保山县分出,置施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