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斡亦剌

斡亦剌

蒙元时期对漠西卫拉特蒙古诸部的总称。汉文史籍又作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均系蒙语oirad异译。初分布于今德勒格尔河至叶尼塞河上游的原始森林中,住地为八河流域。过着以狩猎为主、辅以渔牧的生活,为※“林木中百姓”一部分。人数众多,有“秃绵(万)斡亦剌”之称。分成许多分支,各有其名。属蒙古系族之一支,但由于与周邻突厥系诸部长期交错杂居,在语言等方面又具有突厥系的某些特点。蒙古统一前,其首领※忽都合别乞等屡与札只剌及乃蛮等部联合,反对蒙古部。后归附成吉思汗,随从征讨秃马惕部,招降“林木中百姓”各部。其众被划为4千户,属右翼。元皇庆元年(1312)后归岭北行省管辖。其首领与成吉思汗系世联姻亲,深受器重。部众在蒙、元不同时期离散成三部分:一部分在元廷供职和参加元朝军队;一部分由于参加阿里不哥和海都等宗王之乱,散居于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流域,有的则早在蒙哥汗三年(1253)就随旭烈兀远徙波斯一带;而留在本土的斡亦剌人,也逐渐向南部草原地区发展,并吸收其他部落形成明代的瓦剌。参见“瓦刺”(287页)。

猜你喜欢

  • 陈奇兽

    元代蒙古宫廷饮宴娱乐习俗。据陶宗仪《辍耕录》等记载,元朝皇帝每年六月驾幸上都,择吉日举行“诈马宴”(亦作质孙宴或只孙宴),人马盛饰,观赏陈列奇兽。届时,扈从人员将各国、各地、各部进献的珍奇野兽置于万岁

  • 撞丁

    南宋壮族兵丁称谓。亦称撞军。《续资治通鉴》卷110提及:绍兴二年(1132)闰四月,“会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 (杨)再兴屡战,又杀(岳)飞之弟翻”。证明当时“撞军”曾隶属于岳飞部。又李曾伯《可斋杂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历史文物。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景净撰文,吕秀岩书。碑高236厘米,宽86厘米,厚25厘米,重约两吨。碑额有飞云和莲台烘托一个十字架。环绕十字架的是“螭”,左右配以百合花。正中顶部书《大秦景教流

  • 扫寨

    布依族旧时宗教迷信活动。流行于黔南和黔西南。每年春季进行。意为把寨内邪魔扫除干净,以保人畜健康,五谷丰登。此外,凡遇狗上房、山羊叫、看见火星等,则随时请摩公(巫师)扫寨驱鬼。各地做法不一,一般为:在扫

  • 诸汗根源之珍宝史纲

    即“蒙古源流”(2337页)。

  • 俺答汗

    1508—1582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蒙文史籍作阿勒坦汗,汉籍又译作安滩、谙达、俺答阿不孩等,尊称索多汗、格根汗。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右翼济农※巴尔斯博罗特次子。领土默特万户(十二土默特),

  • 虎尔文卫

    见“虎儿文卫”(1385页)。

  • 元熙

    ①汉(匈奴)刘渊年号。304—308年,凡5年。②(?—520)北魏宗室。字真兴。中山王※元英子。有文才,好结才学之士。初为秘书郎。延昌二年(513),袭封中山王。时其岳父领军于忠执政,故岁中骤迁。累

  • 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共有351974人(1990),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还有一小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等县。西盟、沧源为佤族主要聚居区

  • 宝合丁

    ?—1271元朝官吏。回回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64—1294)初,任云南王忽哥赤属下、大理等三十七部(云南诸部)都元帅。控云南军政大权。至元八年(1271),与阔阔带、阿老瓦丁、亦速夫等密谋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