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简称成陵。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15公里。1227年7月,成吉思汗于萨里川哈老徒行宫病逝后,遵其遗嘱,归葬于不儿罕哈勒敦山(今蒙古国大肯特山)之起辇谷,由于秘葬,葬地无考。后人遂将其生前之斡耳朵(宫帐)置于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之间的高原上,建“八白室”(即八座白色宫帐)以示祭奠,并以专门之队伍守护,其人遂以“斡耳朵”之名,称之为“鄂尔多斯”。明天顺年间,该部进驻河套地区,即今伊克昭盟。清顺治六年(1649),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额林沁以郡王爵任伊克昭盟盟长,为每年会盟之便,将八白室迁至伊金霍洛旗,(蒙古语意为“圣主的陵园”)。有清一代,该地区成为鄂尔多斯部六旗会盟之所,并年年祭祀成吉思汗,每年3月21日为春祭,5月15日为夏祭,9月12日为秋祭,10月3日为冬祭。后人遂称此地为成吉思汗陵。抗日战争时期,陵寝先后迁移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湟中县塔尔寺安放。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组成迎接成陵代表团,将灵柩及遗物接回旧地,并拨巨款新建陵园。1956年落成。陵殿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是一座富有浓郁蒙古民族风格的宫殿,由3座相连的蒙古包式的大殿组成,主体中央纪念堂高20余米,下部为八角形,上出重檐,内安放成吉思汗雕像。两侧殿内墙壁上绘有歌颂其丰功伟绩的壁画。殿后为四个黄缎罩的蒙古包,内供奉成吉思汗等人的灵柩等。今每年在此举行公祭,瞻仰成陵,并举行那达慕盛会。

猜你喜欢

  • 牡丹社事件

    18世纪70年代中叶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高山族地区武装入侵事件。同治十年(1871) 12月,琉球船只于台湾南部北瑶湾触礁,船员登岸后被牡丹社高山族人所误杀。琉球当时为中国属地,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声称为其

  • 尚斯德

    见“商卓特巴”(2093页)。

  • 黄定千

    ?—1454明景泰年间苗起义首领。四川草塘(今贵州瓮安)人。苗族。景泰三年(1452)二月,与侄黄龙、韦保等率草塘、江渡等地苗民起义,攻播州西坪、黄滩等屯寨营堡,杀官吏。受黄龙派遣坚守水坪大寨。五年,

  • 勒扎勒仁钦旺布

    1918—1968民国时期蒙古王公。内蒙古敖汉旗人。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三十三世孙,札萨克※官布札布之子。信奉佛教。继承王位时,其叔父之子阿拉木斯贝子,于北京雇用三百人组成武装,回敖汉旗王府,以武力

  • 不花王

    见“脱脱不花”(2082页)。

  • 丁澎

    约1622—1686清初诗人。字飞涛,号药园。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回族。明初回回诗人※丁鹤年后裔。丁大绶子。少有俊才,能文,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初官刑部,继调礼部郎中,典河南乡试。后以事牵

  • 许王墓志

    辽代契丹小字、汉字墓志。为一合。刻于天祚帝乾统五年(1105)二月。1975年9月出土于辽宁省阜新县卧凤沟乡白台沟村流井沟地方。现藏阜新市文化局。志盖为盠顶形,四周饰云形图案,正中刻汉字2行6字:“辽

  • 冒仔喃

    见“冒仔”(1653页)。

  • 兀也吾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额伊瑚卫。永乐四年(1406)三月,女真首领例罗等21人来朝,明廷以其居地置卫,命例罗为指挥同知,余为千百户镇抚。正统十年(1445)十二月,卫指挥奴答曾入京朝贡。治

  • 喀尔喀车臣汗部左翼右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跨克鲁伦河。东至特格里木图山接本部右翼左旗界,西至哈噶勒噶山接本部右翼左旗界,南至图伦乌兰齐老接本部中末右旗界,北至玛勒胡尔山接本部中末后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