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勒合真
见“忽鲁合真”(1490页)。
见“忽鲁合真”(1490页)。
蒙古地区佛教中的一种法物。又称嘛尼幡。用白布或彩纸上书写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及其他经文,以竿揭诸于敖包或山头等处,以示祈祷或驱邪镇魔。
战国时期中山国祭祀礼器。亦称“中山王铜圆壶”。周慎靓王五年(中山王十三年,前316),由中山王下令制作,用以祭祀上帝和祖宗。盖上有两个圆形纽,壶腹为圆球形,有两道平行凸
南诏始祖。又作奢旁、蒙舍龙(龙系庞之误)。自称哀牢之后、乌蛮别种。姓蒙氏。居蒙舍州(在蒙舍川,即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西北图山),为部落渠师。卒,子庞迦独嗣立。
景颇族载瓦支山官。景颇支勒排氏(景颇支五大姓氏之一)第八代孙。是第一个到载瓦地区任山官者。为载瓦山官中所有勒排姓的祖先。在其统辖时期,大肆向外扩张地域,恃势征服周邻一些氏族部落,并强制被征服者向其纳贡
见“延福寺”(820页)。
?—1775清代武官。达斡尔族。姓郭贝尔氏。隶布特哈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亲军校从征缅甸,后因金川土司拒命,回军助剿。四十年(1775),进逼科布曲时,中炮阵亡,追赠恩骑尉世职。
契丹语官名。《辽史·国语解》称:“敌烈麻都,掌礼官。”契丹王朝置有敌烈麻都司,负责宫廷礼仪,属北面朝官。下设敌烈麻都、总知朝廷礼仪、总礼仪事等官职。凡宫廷举行大礼,如※祭山仪、※瑟瑟仪、拜陵仪、腊仪等
撒拉族早期猎具。俗称“炮挂”。制作简单:将一条羊毛绳对折约一臂长,中间对折处缝一块10厘米长短的扁圆形厚布,或用细羊毛线编织成。使用时,将石块放置布上,挥臂使劲旋转羊毛绳,至一定转速,猛然松开羊毛绳的
?—530北魏宗室。本名亮,字仕明,后改名或,字文若。鲜卑元氏(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玄孙,临淮王昌之子。宣武帝元恪时,承父爵为济南王。有才学,少与从兄安丰王元延明、中山王元熙并以宗室博古文学齐名。
见“朱舍里部”(7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