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庆陵

庆陵

永庆陵略称。亦为永庆陵、永兴陵、永福陵的总称。辽代最大的帝后陵墓群。位于※庆州西北※庆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西北深山中),当地蒙族称此地为瓦林茫哈(意“瓦砾滩”)。地处大兴安岭南段。背面奇岩突耸,向南敞开,为一砂谷,黑河(今查干木伦河)源头诸支向东南流出。谷内树木丛生,杂草繁茂,辽代诸帝常喜于此游猎。辽圣宗※耶律隆绪秋畋是山,爱其奇秀,乃曰:“吾万岁后,当葬此。”(《辽史》卷37)于是修陵筑殿,建设行宫。景福元年(1031),圣宗卒,兴宗※耶律宗真遵遗命建永庆陵,立望仙殿、御容殿,并置蕃汉守陵3千户,隶大内都总管司。清宁四年(1058)四月,钦爱皇后※萧耨斤死后附葬于此。大康七年(1081)十月,仁德皇后※萧菩萨哥亦自祖陵迁葬于此。另两陵区,永兴陵:清宁元年(1055)十一月建,葬兴宗,大康二年(1076)六月,仁懿皇后※萧挞里卒后附葬;永福陵:乾统元年(1101)六月建,葬辽道宗※耶律弘基,宣懿皇后※萧观音于同时迁葬。3陵呈东、中、西排列,为山涧所分隔。与3陵相对,各山麓均有遥拜所,似作门形。天庆九年(1119)夏,女真军攻陷上京路,烧陵盗宝,陵遭严重破坏。现该地荒芜,无人居住,需有向导方可至。1913年,林西县长勘查垦地,发现该陵。陵上建筑荡然无存,残砖断瓦,四处可见。陵室作穹庐形,似毡帐,具北方民族特色。东陵内有高达6米、绘有70余位大人物和四季山水巨幅彩色壁画,人物以契丹文字署款,使人们第一次了解到契丹※髡发习俗与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景况,价值很高。尤其是陵内出土的大型契丹文字帝后哀册,为近代考古学上巨大发现,至是使人们方以知晓契丹文字的真貌,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我国出土文物典藏的精品。

猜你喜欢

  • 遥辇氏

    唐代契丹氏族名。为继※大贺氏后契丹部落联盟核心氏族。因其族人长期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故亦为这一时期契丹部落联盟的名称。唐玄宗时,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内讧,开元十八年(730),军事首领※可突于杀亲唐首领※

  • 牦牛山

    山名。又作旄牛山、髦牛山。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西昌市与雅砻江中游之间。古代居住于此山周围的一些部族,如髦牛种、越羌、旄牛夷等,就是以其命名。

  • 博啰河卫

    见“波罗河卫”(1517页)。

  • 阿悉结泥熟部

    见“阿悉结”(1216页)。

  • 具伏弗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是称据该书“显祖纪”,他载稍异,该书“勿吉传”记为“具弗伏”;“契丹传”与《辽史·营卫志》记为“伏弗郁”。据契丹古老传说,一神人乘白马,与一天女驾青牛车

  • 雅胜

    珞巴族※巴达姆等部落未婚女青少年集体住宿的四方房屋。设在村寨中央,内有火塘,由一有经验的姑娘负责管理事务。夜间,年老妇女常在此向女青少年讲述神话、历史传说、故事,教授歌舞,传授农业、纺织等生产技术知识

  • 狄氏

    ①即翟氏,高车六种之一。春秋时赤狄(或赤翟)之裔,以族名为氏。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居中原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因入居内地既久,故史籍常称其为丁零。见于《晋书》者有中山丁零翟鼠、翟斌、翟檀、翟辽、翟钊、翟真

  • 扑茂

    参见“奥扑”(2251页)。

  • 白氐

    见“白马氐”(597页)。

  • 越里笃国

    辽代女真五国部之一。又作越离覩、斡离都、玩突,《满洲源流考》改作伊覩图,谓乃满语(女真语)“明显”之意。分布在今黑龙江省桦川县境,今梧桐河会松花江处对岸之万里霍通,中外学者皆认为是该部中心所在。辽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