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特哈

布特哈

①清代对黑龙江和吉林将军治下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的总称。满语,汉意“虞猎”或“打牲”,引申为“打牲部落。”因其皆以狩猎捕捞为业,故称。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及大小兴安岭地区。其丁壮皆有向清政府纳貂义务,凡身足5尺者岁贡貂皮1张。②清政区名。清朝为加强对嫩江流域及小兴安岭地区布特哈诸族的管理,将其编旗设佐,初设索伦、达斡尔总管两员(后增设满洲总管一员)领之。康熙二十八年(1689),设“布特哈总管衙门”(汉译“打牲处”),驻防于嫩江西岸宜卧奇(一作伊倭奇、扎克丹、故址在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光绪朝(元年为1875)前,辖地错布于黑龙江(瑷珲城)、墨尔根(今嫩江县治)、齐齐哈尔三城副都统管区内(有说包括黑龙江将军所统全部地区)。由于凡打牲牲丁所至之地皆为其官员应巡查地,外兴安岭“鄂博”的察边任务,也归布特哈总管。共辖佐领97(一作92)员:索伦47,达斡尔39,使马鄂伦春6,使鹿鄂伦春5。后其辖境大体为嫩江中游流域,西南起大兴安岭南端之索岳尔济山,经呼伦贝尔境,倚大兴安岭与蒙古诸部相邻;北连墨尔根;东至讷谟尔河河源,以呼兰河一线为边;南达龙江县(今属齐齐哈尔市)。光绪八年(1882),鄂伦春族从中划出,隶新增设的兴安城副都统衔满洲总管。二十年,裁并三总管,撤兴安城,改置副都统管治,官衙迁至嫩江东50里之博尔多站(今讷河县)。三十二年,又裁撤副都统,就原有“旗屯坐落”,以嫩江为界分东、西两路布特哈,分驻于博尔多与宜卧奇后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尔科乡);原有旗佐悉裁,各设总管,分编八旗(旗设佐领一、骁骑校一,隶本路总管)。东布特哈于宣统二年(1910)改置讷河厅,西布特哈于1915年(一作1912年)设布西设治局。

猜你喜欢

  • 旧土尔扈特部东路右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锡汗族弟巴木巴尔随汗归清,封札萨克多罗毕锡哷勒图郡王,建旗。分4佐领。隶乌讷恩素珠克图东路盟,归库尔喀喇乌苏(今新疆乌苏县)大臣管辖。四十八年(178

  • 郎包

    壮语音译,意为“家奴”。旧时广西左、右江流域壮族土官的家奴。据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其人乃邕州左右江溪峒土官攻掠“山僚”或自购买所得的“生口”,“男女相配,给田使耕,教以武技,世世隶属,谓之

  • 冯仆

    陈朝岭南地方官吏。字龙贤,号独统。南越俚人女首领※洗夫人之子。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受母命率岭南诸首领至建康朝陈,被封阳春郡太守。宣帝太建元年(569)十月,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又奉母命率南越诸酋长

  • 楚琥尔乌巴什

    ?—约1684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又作楚琥尔、书库尔、楚库尔。绰罗斯氏。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喇第三子。原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等地。17世纪20年代初,曾参与反对硕垒乌巴什的斗争。明天启五年(162

  • 宇文导

    511—555西魏大臣。字菩萨。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人。其先为匈奴茵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宇文泰长兄宇文颢之子。初与泰在葛荣军中,荣败,例迁晋阳。北魏永安三年(530),随贺拔岳等入关镇压万俟

  • 郑和墓

    在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南麓。初建于明宣德(1426—1435)年间。为纪念著名航海家郑和而修。因郑和本姓马,故俗称“马回回墓”。据考郑和病卒于古里(今西印度的卡利卡特),赐葬南京,此地或为其衣冠冢。墓建

  • 七大恨

    后金征明檄文。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即汗位,建元天命,国号大金,建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史称后金,以与十二、三世纪女真族先民阿骨打所建金朝相区别。后金天命三年(1

  • 乌揭

    西域古族名。又作呼揭、呼偈、呼得。位于乌孙西北,与丁零、坚昆为邻。汉代为匈奴属部。三国时拥兵万余。从事游牧。有好马及貂。

  • 瑞竹堂经验方

    书名。元代回回人萨德弥实编撰。乃作者考订各家方书,博采经验诸方,加以分门别类,于泰定三年(1326)修成并刊行。为元代著名医方类书。凡15卷,分24门。原本早佚。传世为残钞本。今有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

  • 法海

    1671—1737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世居佟佳,以地为姓。字渊若。图赖之孙,佟国纲次子。康熙进士,擢侍讲学士。五十五年(1716),擢广东巡抚。任内,疏请沿海官员应轻装简从。由粤东至浙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