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摩

布摩

壮语音译。壮族男性宗教职业者称谓。亦称“布道”。意为“师公”、“道公”。流行于广西。主管村寨中安神、驱鬼及祭祀等事宜。由先祖传袭或拜师承袭。尊奉莫一大王、白马娘娘、花婆圣母、释迦牟尼、张天师等为祖师。实为道教、佛教和壮族地区原始宗教多神论的混合体。有用方块壮字书写、以勒脚歌为体裁的经书,内容含请师、求神、驱鬼、祝福等类,多用壮语演唱。作法时,边念经,边跳师公舞。有单人舞(小型驱鬼祭祀时采用)和集体舞(大型安神祭祀活动时采用)之别。舞蹈柔和多姿,以鼓、铙、钹、锣为伴奏乐器,今已发展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

猜你喜欢

  • 琥珀词

    亦作“琥珀槌”,即“火不思”(392页)。

  • 吐蕃奴隶平民大起义

    唐末吐蕃奴隶平民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会昌二年(842),达磨赞普被叶尔巴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后,贵族大臣分别挟持其2子,常年争权混战,社会矛盾尖锐。咸通十年(869),奴隶及平民不堪奴隶主的世代残酷压迫

  • 术者达鲁虢部

    见“术哲达鲁虢部” (491页)。

  • 小儿锦

    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汉语拼音文字。原名“小经”或“消经”。前者是与《古兰经》等“大经”相对而言;后者是将经文加以消化之意。基本上是汉语拼音,杂有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间或有个别汉字。在部分回民、特别是在

  • 术汗可汗

    见“木杆可汗”(259页)。

  • 米隆

    西藏珞巴族对来自异氏族定居户的称谓。亦作纽磅、纽巴,珞巴语音译,意为“无地人”、“他氏族人”。须得到住地氏族或村寨首领同意后方能定居。经济生活以打工、开垦村公有林荒地、经营绝嗣和外迁户的土地,或借蓄奴

  • 骨笃禄

    即“颉跌利施可汗”(2166页)。

  • 斡纳拨

    见“斡纳阿剌”(2427页)。

  • 撒答

    亦作“撒达”,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老人”之意。金初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如阿注阿之次甥即名撒达。

  • 萨迦十三堪布

    元代帝师官邸中十三名高级侍从僧官之总称。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封藏传佛教萨迦教派八思巴(1235—1280)为国师(后升号大元帝师),统领全国佛教寺院僧尼;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亦称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