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元程钜夫(1249—1318)撰。钜夫建昌(今江西南城)人,字无咎。宋亡后随季父程飞卿入元,留宿卫,忽必烈试以笔札,改授翰林文字。后历官集贤直学士、侍御史、廉访使、翰林学士承旨等。为元前期南人名
古地名。即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以汉置牧师苑于川内,故名。又以在汉勇士县境内,亦名勇士川。原为鲜卑莫侯氏居地。约东晋初,鲜卑乞伏述延(西秦国君乞伏国仁曾祖)破该部,迁居于此。其孙乞伏司繁立,于东晋废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维吾尔语。职司承办采玉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五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见“那木罕”(929页)。
唐代南诏职官名。辅佐诏主执掌国事的重臣。据《新唐书·南诏传》:“为三个※清平官之一,职位在※布燮之下,※酋望之上,所以决国事轻重,犹唐之宰相也。秉政用事,权力极大。尚兼任※九爽、※三托之官。
清代衙署名。清制:满洲八旗各选善射者15名组成一个御用的特技组织,称“十五善射”。旧例,多从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侍卫官员中挑选,兵丁难于入选。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从八旗兵丁、※拜唐阿、※闲散宗
①清代哈萨克中玉兹(鄂尔图)分支部落名。又译“克普恰克”。源于元代钦察人。其中大多数来自东钦察。从事畜牧业,牲畜主要有马、牛、羊和骆驼。现代哈萨克语就是在古代钦察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乾隆二十二年(175
即“龙原府”(497页)的别称。
清代四川沃克什土司。藏族。其祖于顺治十五年(1658)归附,受封为沃日灌顶净慈妙国师。乾隆二十年(1755),本人被封为沃日安抚使。二十九年(1764)以土兵随军征大小金川,赏戴花翎六品顶戴,易沃日为
1838—1900清朝大臣。字仙蘅。满洲镶红旗人。崔佳氏。同治七年(1868)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迁侍讲。大考,左迁中允,再陟侍讲。署滁和道,迁广东惠潮嘉道。以汕头通商要道之奸人依靠英领事为非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