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女真

女真

五代至明末民族名。一作女直、女质、虑真。源于黑水靺鞨,发展中有部分渤海、契丹、蒙古等族人加入。唐初,靺鞨诸部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强盛,后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黑水靺鞨为共役属。五代时阿保机灭渤海,黑水靺鞨转附契丹,称女真。后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又讹为女质。10世纪初,分布在今长白山北,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的广大地区。从事渔猎,习养猪等家畜。南部女真人已有农业,产粟、麦等。辽主阿保机虑其“为患”,施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压迫政策,诱其“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编入辽朝户籍,称为曷苏馆(女真语,“藩离”,即屏障、拱卫、门墙的意思;或称熟女真),从此遂有熟女真、生女真、回霸、东海女真等别称。辽朝在女真各部住地分别设大王府、王府,以其首领为大王、王,分管其民。北宋初,生女真以完颜部为核心迅速发展,在首领绥可领导下,迁居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阿什河)一带,营建庐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以后其首领乌古迺又从邻国输入铁器,提高社会生产力,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北宋末(12世纪初),生女真不堪契丹贵族压榨,在阿骨打领导下起兵反辽,统一女真各部,宋政和五年(1115年),建立大金国奴隶制政权,定朝仪,创制女真文字。其弟吴乞买继位,联北宋灭辽,复推翻北宋。共传9世,历120年。辖境东临海,西接蒙古、西夏,南达淮河中流与秦岭,北至外兴安岭。迁居中原的女真人,与汉人杂居共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封建制。约在金世宗时(1161—1189年在位),民族特色已基本消失,金亡后,成为元代“汉人”的一部分。留居东北故地者,社会发展较慢,特别是居于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一带者,仍处在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阶段;元代,属水达达路管辖,尚无市井城廓,逐水草而居,以渔猎为生。元末明初,散居今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者,开始南迁,至明中叶逐渐定居下来。明人按其住地和社会发展状况,分别称之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下又各有若干部落。明朝在女真分布区内置都指挥使司、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管理军政事务。明末,各部互争雄长,努尔哈赤起而统一各部,其绝大多数遂成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未加入满族共同体的,逐渐有了黑斤(今赫哲)、索伦(今鄂温克)、鄂伦春等新的族称。

猜你喜欢

  • 罗卜藏图巴坦旺舒克

    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四世”(1861页)。

  • 鄂博什

    清朝将领。又作鄂博实。黑龙江索伦人。乾隆二十年(1755),以总管率索伦兵从征伊犁,升副都统。二十三年(1758),驻守库车时,奉命率索伦兵东归,后请命于富德,率所部西行解兆惠军之围。次年,渡叶尔羌河

  • 瓦剌

    明代对漠西卫拉特蒙古诸部的总称。由蒙元时期斡亦剌后裔及吸收其他部落发展而成。初游牧于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及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一带。北邻乞儿吉思,西南连别失八里、哈密,东接鞑靼。主要经营畜牧业,兼营

  • 朵喀哇

    藏语音译。西藏贵族家族之一。亦称饶噶厦或若噶厦。家族名称出自所居拉萨大昭寺附近宅第名。为古代王朝第本家族后裔,达陇寺三位活佛缺出,均由该家族出任住持。18世纪,该家族噶伦才仁旺杰为藏史著名人物。其孙索

  • 撒拉宴席曲

    撒拉族传统民歌。长期流行于青海循化孟达及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在婚嫁宴庆时,由民间歌手唱之助兴。歌词丰富,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感强,内容生动活泼。唱时可触景生情,即兴编词。或一人弹唱,或一人唱众人和,并配

  • 仁惠皇帝

    ※“侬峒起义”后期首领侬智高的封号。参见“侬峒起义”(1462页)。“侬智高”(1462页)。

  • 讹打剌

    见“兀提剌耳”(111页)。

  • 席力图呼图克图四世

    ?—1712清代蒙古佛教(喇嘛教)高僧。内蒙古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活佛。席力图呼图克图三世圆寂后,被确认为转世灵童,是为四世。曾赴西藏学经。康熙三十年(1691),自西藏返回归化。三十三年(1

  • 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左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伯尔柯接军台界,西至布图接本部左翼中旗及右翼后旗界,南至雅喇接军台界,北至哈喇陀罗海接杜尔伯特游牧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喀

  • 给巴

    见“最玛”(2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