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驿站
元代驿站名。设于首都大都(今北京),为全国驿站总枢纽。通过逐站接力,通往全国主要干线。东路、北路经通州、蓟州衔接辽阳、岭北行省驿路。西路经昌平,至榆林,分别与西路驿站相接。南路经良乡、涿州。南下与南方各行省驿路相接。是时,大都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即有驿路四条:纳钵西路、黑谷路、东道御史按行之路及帖里干道第一段。上隶朝省,下达全国各地。因驿传繁剧,按额定有站车589辆。步站按额定有站车194辆。
元代驿站名。设于首都大都(今北京),为全国驿站总枢纽。通过逐站接力,通往全国主要干线。东路、北路经通州、蓟州衔接辽阳、岭北行省驿路。西路经昌平,至榆林,分别与西路驿站相接。南路经良乡、涿州。南下与南方各行省驿路相接。是时,大都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即有驿路四条:纳钵西路、黑谷路、东道御史按行之路及帖里干道第一段。上隶朝省,下达全国各地。因驿传繁剧,按额定有站车589辆。步站按额定有站车194辆。
见“窟哥”(2410页)。
见“古弼”(439页)。
见“夷离毕”(760页)。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简称“乌思藏宣慰使”。“乌思”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路。相当今西藏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
见“缚喝”(2416页)。
见“萧”(1989页)。
位于云南昆明城南回族聚居的顺城街。始建于明初,是昆明地区伊斯兰教重要寺院之一。清康熙、雍正间(1662—1735)重修。咸丰、同治间(1851—1874)毁于兵燹,光绪间(1875—1908)重建,1
金大臣。字希明。懿州路(治今辽宁阜新县东北)胡土虎猛安人。契丹族。石抹氏。幼孤。初补枢密院、尚书省译史,历同知恩州军州事、监察御史、同知淄州军州事。善理案,平冤狱。改大兴府判官、沂王府司马、沁南军节度
明代蒙古泰宁卫首领。把伴子。居义州(今辽宁义县)塞北。娶内喀尔喀领主虎喇哈赤女,常与虎喇哈赤父子配合,袭扰明辽东地区。万历元年至三年(1573—1575),步朵颜卫首领董忽力后尘,拥兵明塞前索赏。十年
见“过折”(7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