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回

回回

①民族名、古国名或伊斯兰教徒之泛称。始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用以指称回鹘(即回纥),为其音转。公元9世纪回鹘西迁后,葱岭以西之回鹘改奉伊斯兰教,逐渐以族名称教名。在《癸辛杂识》和《辽史》等书中,泛指伊斯兰教徒和国家,如※“南蕃回回”、“回回蕃客”、“回回国”、“回回大食部”等。在《元史》、《元典章》等书中,主要指迁居我国之伊斯兰教徒及伊斯兰教,如“回回人”、“回回令史”、“回回寺”、“回回法”等等。其后,在回回人形成为民族的过程中,此词渐由他称变为回回民族之自称。在明清两代文献中主要指※回族,如“回回人”,简称“回人”或“回民”。有时则泛指伊斯兰教和信仰此教之民族,如“回回教门”、“回回教”,简称“回教”。清代对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多加称“回”字,如新疆※维吾尔族称“缠回”,甘肃※东乡族称“东乡回”,青海※撒拉族称“撒拉回”,并称新疆为“回疆”、“回部”等。 ②元朝大臣。字子渊。回回人。祖籍康里。平章政事※不忽木子。世为贵族。嗜学能文。初为成宗宿卫,擢太常寺少卿,改太常院使。武宗至大(1308—1311)间,调大司农卿,历山南廉访使,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淮西廉访使,改河南廉访使,有政绩。不畏权势,抑劣举贤,严惩不法。延祐七年(1320),英宗即位,由任户部尚书,继拜南台侍御史,改参议中书事。参与议定刑书。泰定(1324—1328)初,奏减漕运粮数,以减轻东南民众负担。授太子詹事丞。升翰林侍讲学士,迁江浙行省右丞。文宗立,任宣政院使。奏请汰僧道,其田与民同赋。历仕数朝,与弟※巙巙皆为当时名臣,被誉为“双壁”。

猜你喜欢

  • 撒里蛮

    元朝宗王。蒙古孛儿只斤氏。※蒙哥汗孙,※玉龙答失子。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或作十四年),暗结宗王昔里吉、玉木忽儿等谋叛,劫持北平王那木罕、丞相安童,遣使结好海都,请援,遭拒。继犯和林(今蒙古国哈尔

  • 岐王

    ①辽封爵。开泰(1012—1021)初,辽边部拒命,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耶律世良奉命为都监,往讨,大破而还,以功封岐王。 ②元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皇庆元年(1312,一作延祐四年,1

  • 宝宝

    见“道克顿”(2299页)。

  • 番部僧正

    僧官名。明清对于藏族地区州一级,封授一些管理僧众统领土民的僧人头目为僧正,给予印信,敕书,依例朝贡承袭。清代有圆成寺僧正,闫家寺僧正等,隶僧录司。

  • 享堂

    地名。古浩门县属地。在今青海民和县东北约2500米处。据《元和郡县志》,浩门县为东汉置,属金城郡。因县治临浩门水而得名。北周时废,并入广武(今甘肃永登)。唐初始有“降唐”名称。宋为唃厮啰辖地。明定青海

  • 辛亥败兵事

    见“和通淖尔之战”(1451页)。

  •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中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在肯特山西南,当土拉河源,汗山峙其境,汗山之北即库伦。东至烘郭尔陀罗海接卓臣汗部右翼中前旗,西接军台,南至巴彦哈达,北至达喇尔札河源山梁。有佐领4。会盟于汗阿林盟。康熙二十七年(

  • 锦州塔

    见“广济寺塔”(133页)。

  • 陕甘宁边区蒙古文化促进会

    简称“蒙古文化促进会”。1940年在延安成立。吴玉章任会长,林伯渠、李富春、阿拉腾札布为理事。主要任务为团结蒙古民族抗日,主张实现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研究和介绍蒙古民族文化及革命事迹等。

  • 普禄

    清代地名。一作普禄乡。故址在前苏联境内的黑龙江下游东岸伊尔库特斯科耶稍南,或说在波卡罗夫卡附近。为清代黑龙江下游各少数民族向清朝缴纳土贡、三姓副都统派官员代表中央政府接受贡物并“赏乌绫”的地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