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唃厮啰

唃厮啰

①人名(997—1065)唃厮啰政权创建者。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吐蕃王朝赞普后裔。生于高昌磨榆国。原名欺南凌温。12岁时被河州羌人大贾何郎业贤携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安置于心城。后又为当地大户耸昌厮均迁至移公城(在今甘肃夏河县境),并欲於河州※“立文法”(结盟定号令之举)。时“河州人谓佛为‘唃’,谓儿子为‘厮啰’,自此名唃厮啰”(《宋史·吐蕃传》)被誉为佛的化身,诸族竟相拥之。大中祥符七年(1014),首次向宋朝进贡,与宋建立政治联系,受宋封为“殿直充巡检使”。及年事稍长,与属下宗哥(今青海平安驿)大首领李立遵不协,遂率亲信赴邈川(今青海乐都),为当地大首领温逋奇拥立。天圣十年(1032),以温逋奇发动宫廷政变,欲废己自立,一举平息其叛乱。旋举族徙青唐(今青海西宁),以青唐为中心,建立起以吐蕃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地方政权,立法建制,拥众数十万。在位期间,注意发展与甘州回鹘、辽、西夏和宋的睦邻关系,奉行附宋抗夏以自保的政策。同年,受宋封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邈川大首领。与宋开展茶马互市,同时积极发展与西域的贸易。景祐二年(1035),遭西夏李元昊攻,失牦牛城(今西宁市北),领兵据青唐,婴城自守,趁机反击,获胜。康定元年(1040),与宋使刘涣共商讨夏大计,并奉献誓书及西州地图,重申与宋协力抗夏的决心。受宋加以封保顺河西军节度使。曾两次击败西夏主李谅祚军。 ②古国名。宋代河湟吐蕃首领唃厮啰所建地方政权。故史称“唃厮啰”,亦称“邈川吐蕃”。最盛时,疆域西北至祁连山麓,与西夏国接壤,西极青海湖大草原,西南至今青海果洛一带,东南至今甘肃甘谷县西。政治中心在青唐(今青海西宁)。唃厮啰死后,※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溪赊罗撤(小陇拶)相继执政,历6代,凡70余年。其地为西域与中原交通要冲,商业颇为发达。以茶马互市与中原地区有频繁经济往来,诸国主历受宋封赐。崇宁三年(1104)为北宋所灭。

猜你喜欢

  • 括户

    指调查登记户口。一称籍户,或抄数户计。历代封建王朝皆以户籍定赋役。辽兴宗及道宗时一再括户。金代每三年登记户口一次,成为定制。元代大规模括户共有四次:蒙古灭金后,太宗六年至七年[乙未] (1234—12

  • 干文鱼

    鱼名。渤海国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其为贡品,献一百尾于唐。据说,因其曝晒于太阳下,干后日久不腐烂,故以为贡品。

  • 浩罕

    ①国名。又作霍罕、敖罕、郭酣、蒿汉。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18世纪初年以前,受制于布哈拉汗国艾米尔。后乌兹别克“明”氏族额尔德尼伯克(1753—1770)势力扩大,遂置官自立,并占有浩罕、安集延、玛尔

  • 医人院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尼卒埿讹”。属中等司。主事者不定员。

  • 丹济拉

    ?—1798清代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绰罗斯氏。※噶尔丹弟温春子。初附牧子于尔丹,深得宠信。康熙三十五年(1696),追随噶尔丹参加昭莫多战役,为清军击败,逃库伦伯勒齐尔。继统兵千五百,谋劫清军储粮

  • 和硕温恪公主

    1687—1709清公主。满族。爱新觉罗氏。圣祖※玄烨第十三女。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下嫁蒙古翁牛特右旗杜棱郡王仓津。康熙帝亲赐手书的“淑慎尔仪”匾牌和“三星共照驸马府,五

  • 安昭舞

    土族传统民间舞蹈。土族语称“干佼日”,意为“弯曲”或“转圈”。为一种以歌的旋律节奏为指导的集体舞。流行于青海互助等地。因歌词以“安昭索罗罗”、“安昭一昭应昭呀”等为衬句,故名。节日喜庆时在庭院或打麦场

  • 昌平

    西燕段随年号。386年,凡1年。

  • 哈剌和林河

    元代河流名。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之一支。发源于哈剌和林山。“哈剌”意为“黑”,“和林”一说意为“岩团”,一说意为“营帐”,即“黑岩团”或“黑营帐”。《元史·地理志》称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所建都城哈剌和

  • 鼓子

    见“鸢鞮”(13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