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哈尼文

哈尼文

我国哈尼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尼族没有与自己的语言相适应的文字。50年代初,国家组织人力对哈尼语进行了调查研究,于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经国家民委批准后,于1958年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行至今。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话为标准音,共有26个字母,与国际惯用的拉丁字母排列顺序相同,字母名称与汉语拼音方案相一致。哈尼文有26个辅音字母,9个元音字母,3个声调字母。清塞音、塞擦音声母送气与不送气用相同的字母表示,凡与紧元音相拼的读不送气,与松元音相拼的读送气;用重叠字母表示浊擦音:f用来拼写汉语借词;辅音b、p、m与i起首的韵母相拼时,读腭化音;元音u和uv、i和iv自成音节时在前面分别加w和y。用v表示紧元音,有9个双字母和5个三字母表示一个音位。哈尼文试行以来受到哈尼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曾先后举行了多次专业培训班,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对哈尼文的推行十分重视,编写和出版课本、对照词汇和通俗读物,大力开展推行哈尼文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哈尼文在哈尼语广播、影视译配、文艺演出、民间文学的整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哈尼文在提高哈尼族文化素质,促进哈尼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 苏拜

    ?—1664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后金将领武理堪次子。年15,从太祖努尔哈赤征蒙古有功,授侍卫兼管佐领事。天聪九年(1635),从多尔衮征察哈尔,收降林丹汗子额哲。入明边,败明兵。崇德元年

  • 耶律可老

    契丹族。王子班郎君胡思里女。辽圣宗时期,契丹空前强大,开泰九年(1020)十月,西亚大食国遣使进方物,为王子册割(册哥)请婚,次年三月,复请婚,时她为圣宗封公主嫁之。加强了契丹与大食的友好往来。

  • 克臭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多罗土蛮部领主。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孙,五乎囊台吉子。初驻牧于山西偏关外,后该地被俺答汗占据,遂与宾兔等西牧甘州(今甘肃张掖地区)塞外。隆庆五年(1571),明蒙达成封

  • 西域十六都督州府

    见“西域十六府”(710页)。

  • 召其乃耳札萨克旗

    见“和硕特西右翼中旗”(1453页)。

  • 东吾

    东汉时烧当羌首领。※滇吾之子。初随父起兵反汉。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与父降汉。同年,父死,嗣立。以父降汉,入居塞内,谨慎自守。后与部落共居于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镇原县东南)。死后子东号立。

  • 中国西北古族名。自称盍稚。关于其族源,主要有两说: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派,认为殷周时,氐族尚未从羌人中分化出来,甲骨文虽有“氐”字,但含“絜带”、“征发”之意,并非族称,春秋战国时,始作为族称;一说氐、

  • 叉力失

    见“焉耆”(2022页)。

  • 北虏世系

    书名。明代蒙古达延汗后裔世系表。附于萧大亨所著※《北虏风俗》(《夷俗记》)之后。作者不详,推测由熟悉边务和蒙古内情的明朝官员据东蒙古家谱编写而成。按表中所列人物下限,约成书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5

  • 湘州

    古州名。西晋永嘉元年(307),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东晋咸和三年(328)废,义熙八年(412)复置,十二年又废。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复置,元嘉八年(431)废,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