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勒诸部之一。又作拔野古、拔曳固、拔也固、勃曳固。唐初回纥“外九部”之一。原驻牧于仆骨东,居地千里,有户6万,兵万人,与靺鞨为邻。少农业,以畜牧与射猎为业,产良马与精铁,冬乘木马(雪橇)逐鹿于冰上。语
?—1776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萨克达氏。雍正四年(1726),由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历官甘肃布政使、江西和山西巡抚。乾隆十七年(1752),以令富户出资抚恤平阳灾民罪革职。二十年(1755),以
清代游牧喇嘛旗之一。俗称白佛旗。雍正三年(1725)置。辖4佐领。附青海诸蒙古牧,不参与会盟,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初驻牧黄河东岸,乾隆末年私越河北。道光三年(1823),被勒回河南。牧地东至龙羊峡河口
即“钟根”(1666页)。
旧时傈僳族结婚时送给舅家的礼金。傈僳族实行姑舅优先婚,女孩自幼许配给舅舅家做儿媳。舅家也很早就准备耳环、手镯等订婚礼物给小姑娘佩带,作为长大后必须嫁给舅家男孩的标记。只在舅家没有男孩可以匹配或不愿娶时
见“答里巴”(2239页)。
壮族婚俗。为女方家庭教育新娘的活动。流行于广西凌云、田林、百色等地。婚礼前夕,新娘梳妆打扮后,端坐正堂,由家中女长辈及年轻姑娘陪坐。新娘先接受父母端给的一碗饭,饭里藏着金银首饰,由新娘吃饭时自取。再由
吐蕃著名译师。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与嘎哇贝孜、祥班德益西德并称“嘎、久、祥”、“三少译师”。所译佛经甚多,在《布顿佛教史》所记佛经译文目录中有详载。参见“嘎哇贝孜”(2451页)
?—185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贵县人。壮族(一说祖籍广东客家人)。清咸丰元年(1851),随堂弟※石达开参加金田太平军起义。在石达开麾下参赞军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封国宗。奉命率兵2万与赖
位于新疆吐鲁番东25公里,傍火焰山。已编号洞窟57个,其中保留壁画约40余窟。壁画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地区现存洞窟最多、建筑形式多样的一处石窟群。现存较早洞窟约是6世纪麹氏高昌时期遗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