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仫佬语

仫佬语

我国仫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柳城、忻城和宜山等县。使用人口约9万(1982),其中90%居住在罗城自治县。仫佬族无文字,有许多人通晓汉语文。与同语支语言比较,仫佬语与侗语最接近。各地仫佬语比较一致。唯罗城自治县东北部一带的语音,同别处的差别较大,其余都能互相通话。仫佬语的主要特点如下:语音:声母有67个,分单纯、颚化和唇化三类。清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有的地方还有清化鼻音和清化边音声母。韵母有82个,分单元音、复元音、带鼻辅音韵尾和带塞辅音韵尾3类。元音韵尾有-i和-u,鼻辅音韵尾有-m、-n、,塞音韵尾有-p、-t、-k。还有一个自成音节的。除其以外,每个韵母都含一个元音。部分元音分长短。有a :、a、ə、ε、ε、ɔ: 、ɔ、e、 o、 ∅、 i、 y、 u、Ɯ、1共15个元音。1只出现在借词中。声调有舒声和促声两类。舒声调有6个,促声调有2个。2个促声调的调值,往往因元音的长短不同而调值各异;在某些地方,2个促声调因而就有4个调值。汉语借词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早期借词的语音保留了中古汉语读音的许多特点,和仫佬语词的读音变化基本上一致;近代借词的读音与当地汉语相近。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结构,修饰语在名词之后;但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前。领属性修饰语可在中心词之前,指示词在最后。量词很丰富。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一般在宾语之后,但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之前,这是受汉语的影响后产生的。词汇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多数是单音节词;合成词又分两类,一类是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和附加成分构成;另一类是复合式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词汇中,汉语借词很多。在构词方面,受到汉语构词法的一定程度影响。仫佬族民众在和本民族交往时,一般是说本民族语;在和汉族或其它民族交往时说汉语。仫佬族远从明、清以来,就有不少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文。

猜你喜欢

  • 楚固拉干

    蒙古语音译,意为“会盟”。又译作“丘尔干”。也即在封建割据时期,大小封建主之间的一种集会,盟主由实力雄厚的封建主担任,实为蒙古诸部封建领主临时议事机构。始于何时,各说不一。集会地点由参加者事先商定,其

  • 承康

    或作永康。后凉太祖懿武帝吕光年号,光子吕绍即位后沿用不改。399年,凡1年。

  • 巴布

    ?—1683喀尔喀蒙古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车臣汗※硕垒子。顺治十二年(1655)继汗位。遣子穆彰墨尔根楚琥尔朝清,贡九白(白驼一、白马八)。喀尔喀蒙古分左右翼,设八札萨克,车臣汗为左翼札萨克之一。十

  • 绕家

    古族名。又称夭家。名称始见于元代。元末明初曾爆发多次反封建统治的农民斗争。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及黔南地区,与苗、布依等民族杂居。近代仅在都匀和麻江等地分散居住。自称“育”,语言接近麻江一带的苗语。严格遵守

  • 马秀廷

    民国初年将领。字文仲。云南省陆良县(今属师宗县)人。回族。青年时期投军门吴远安部,屡立战功,由哨兵升管带军门。清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中率定远、镇远两军,同越南人民抗击法国侵略军。收复10余州

  • 契丹语,指无蚊蚋、水草丰美的地方。亦有以此作为专名,如辽太宗耶律德光所置“国阿辇斡鲁朵”(永兴宫),下属四“瓦里”(一级组织名),其中之一则称“抹”(见《辽史》卷31)。金代初年,因袭契丹诸抹而置群牧

  • 哈拉塔拉

    即“哈喇塔勒”(1642页)。

  • 古儿勤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札剌儿部分支之一。参见“札剌儿”(433页)。

  • 柳城郡王

    辽封爵。重熙(1032—1055)中,耶律别古得受封;清宁十年(1064),西北路招讨使萧术哲以守边有功晋封;太康元年(1075),驸马都尉霞抹受封;大康中,上京留守姚景行追封。

  • 越质叱黎

    十六国时期鲜卑越质部首领。以部为氏,故称。率部驻屯于平襄(治今甘肃通渭县西南)。东晋武帝太元十三年(388),为西秦乞伏国仁所破,子越质诘归、弟子越质复半及部众5千余人被俘,势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