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佬族

仡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六枝、黔西、织金、镇宁、关岭、普定、大方、清镇、仁怀、水城、安顺、遵义、平坝、金沙、兴仁;云南省文山、广南、富宁、马关;广西隆林等地。人口437997人(1990年统计)。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多使用汉文。讲汉语者占大多数,仅在黔西南六枝、关岭、镇宁、平坝、普定等部分地区尚使用本民族语言。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是汉代夜郎国属民之一。唐代以后,又有※葛僚、※仡僚、※佶僚、佬等名称。今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有妇女穿统裙,凿齿和石棺葬之俗。主要从事农业,种稻、麦。纺织之葛布或僚布享有盛名,为贡品之一。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手工业发展较快,有的地区出现专门的打铁业,因有※打铁仡佬之称。部分从事水、陆运输业。历史上一直受中央王朝统治,西汉时在其居住地区建立犍为郡、牂柯郡。唐朝建立羁縻州县。宋元明清四朝,在羁縻州县基础上逐渐建立土司统治制度。清初,改土归流,建立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民国时期,深受军阀、地主、商人的统治与剥削。使其民丧失土地而大量流离失所。湘西、四川等地的仡佬族人民,除部分融于其他民族外,今已不见其居住之记载。历史上曾爆发过无数次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唐贞观十四年(640),四川西部雅州(今雅安县)、眉州(今眉山县)、邛州(今邛崃县)一带僚人群起反对繁重劳役。大中末(约857—859年间),昌州(今四川荣昌县)、泸州之葛僚,奋起反抗官吏贪暴,立酋长※始艾为王。明嘉靖年间,参加湖广土兵,抗击倭寇,保卫祖国。清咸同年间(1861—1874),参加※贵州各族农民大起义,平坝仡佬族为义军送粮、做饭等,并参与战斗达十余年。1943年,与布依族一起在贞丰等地反抗国民党暴政,赶走县长。1949年,遵义仡佬族青年奋起反抗征兵。因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文化特点有些已逐渐有所变化。原来妇女穿短上衣、短统裙、勾尖鞋,今已不见。民国时期尚存有女儿出嫁凿齿之俗,今也不见。群众娱乐活动以※打蔑鸡蛋最具特色。农历十月初一过牛王节。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古有崖葬习俗,今已废。

猜你喜欢

  • 上京路

    金代地方行政建置。金天眷元年(1138)置,治所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辖境约当今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一带,领有会宁府、肇州、隆州、信州、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

  • 提其辽

    怒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碧江县怒族对氏族公有土地的称谓(福贡县怒族称“阿木拉麻”,贡山县怒族称“马大木娃”)。凡本氏族成员均可开垦耕种,但只有使用权利,不能进行买卖,一经丢荒,他人便可开垦耕种。到20世

  • 天星山古战场

    清代湘西苗族抗击清军的战场。位于湖南西部凤凰县禾库乡板吉门村境内。在万溶江上游,海拔761米,三面环水,悬崖绝壁,高不可攀。西面与蜡尔山台地相连,成马鞍形,仅一条小道直通山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乾隆

  • 彰武县

    县名。在今辽宁省阜新市东北,辽河支流柳河中游,邻接内蒙古自治区。明初置广宁后屯卫,后徙,废为荒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设养息牧牧厂于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推行垦务,以养息牧垦地置此县,治

  • 阿克敦

    1685—1756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章佳氏。字仲和、立恒、恒严。康熙进士。五十七年(1718),擢内阁学士。六十一年(1722),擢兵部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充纂修圣祖实录副总裁。雍正元年(1

  • 蓝翎

    清代官员的冠饰。以鹖鸟羽毛制作,插于冠后,蓝色,故称。原定,五品以上官酌情赏戴花翎,六品以下即赏戴无眼蓝翎,以示辨别。侍卫中蓝翎侍卫、銮仪卫中满洲整仪尉、六品苑丞、前锋校、护军校等,例戴蓝翎。初用以赏

  • 使鹿部

    清代对外兴安岭南、黑龙江北、东至库页岛的部分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的称呼。以驯鹿作乘载工具,故名。主要指今鄂伦春族的一支——奇勒尔人,据《黑龙江志稿》,居鄂伦春族分布区的东部,皆以狩猎为生。今居额尔古纳河

  • 汉之书

    见“蜀李书”(2366页)。

  • 南诏官制

    南诏设官仿唐制而自有其名,如王下最高军政大员有清平官,包括坦绰、布燮、久赞,犹唐之宰相。酋望、正酋望、员外酋望、大军将、员外,犹唐之试官。三托、六曹、九爽之主官,犹部或省的长官。内算官,犹唐之中书令,

  • 山花碑

    著名白文石碑。全称《词记山花·咏苍洱境》。因以白族“七七七五”式“山花体”写成,故名。立于明代景泰元年(1450),原镶嵌于云南大理喜洲圣源寺观音殿壁柱间,现存大理文化馆。质系大理石,碑高1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