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弩失毕
西突厥部落。属十姓部落西厢(右厢),居碎叶川(今楚河)西。共有五部:阿悉结阙部、阿悉结泥熟部、哥舒阙部、哥舒处半部、拔塞干部。每部设一俟斤统辖。与※五咄陆部不睦,常互相争战。唐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率众西走,据有乙毗咄陆可汗故地,自号※泥伏沙钵略可汗,统领五弩失毕、※五咄陆。显庆二年(657),西突厥灭亡后,唐于其地置濛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统领五部众。历传※阿史那斛瑟罗、※阿史那怀道、※阿史那昕。
西突厥部落。属十姓部落西厢(右厢),居碎叶川(今楚河)西。共有五部:阿悉结阙部、阿悉结泥熟部、哥舒阙部、哥舒处半部、拔塞干部。每部设一俟斤统辖。与※五咄陆部不睦,常互相争战。唐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率众西走,据有乙毗咄陆可汗故地,自号※泥伏沙钵略可汗,统领五弩失毕、※五咄陆。显庆二年(657),西突厥灭亡后,唐于其地置濛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统领五部众。历传※阿史那斛瑟罗、※阿史那怀道、※阿史那昕。
见“沿河县”(1514页)。
1604—1674明末清初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十世活佛。藏族。生于青海古洛地方。万历三十八年(1610),被迎入粗朴寺。次年,举行戴冠典礼,随巴卧祖拉嘉措学经。曾应邀访问拉萨,主持修建噶举派大师
古地区名。东汉建安六年(201),益州牧刘璋将原巴郡析为巴东郡、巴西郡、巴郡三个行政区划,合称三巴。约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南朝宋泰始五年(469)置三巴校尉,领原三巴及梓潼、荆州
见“狄氏”(1104页)。
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又称伊纳雅特喀喇玛特。※玛木特玉素普和卓子,※阿帕克和卓弟。世居叶尔羌(今莎车),为当地维吾尔族首领。清辅国公额色尹、札萨克一等台吉图尔都、玛木特等皆其裔。史称“喀喇玛特系
1903—1950近现代爱国进步活佛。四川甘孜人。藏族。自幼被当地白利寺认定为该寺活佛。1920年去拉萨求学。1928年获※格西学位。谙熟藏传佛教、藏族历史、文学、藏医等。1936年,积极协助长征路过
394—468南北朝时期佛教译经师。其名意译功德贤。号摩诃衍。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姓。幼学五明诸论,由读《杂阿毗昙心论》而信佛。后出家学习大小乘教义,尤精大乘佛学。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至广州(今广
元代管理回回乐人之机构。初名管勾司。元仁宗皇庆元年(1321)置。延祐三年(1316)改今名。设署令1员,从六品,专管回回乐队人员。下设署丞、管勾、教师、提控各2员。据载,其乐队演奏之“回回乐曲”存名
突厥汗国官号。又译割利。其意谓“老”。《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突厥“谓老为哥利,故有哥利达官”。《唐书·张长逊传》:“张长逊为
元代蒙古宫廷丧葬习俗。据考古发掘及《元将突拔都随征记》等文献记载,蒙古族古代天葬(野葬)、棺葬(土葬)并行。其土葬则如匈奴遗风,“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即不积土起陵,树碑标墓。成吉思汗即行此不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