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社
苗族旧有社会组织。苗语称江略。略即鼓,江即量词“一支”,故意译为鼓社。一般由一个或数个同宗不婚的村寨组成。有黑白之分,老社称黑社,新分出者称白社,白社间通婚。黑社立鼓石窟,窟内供“央公央婆”木像、长木鼓、芦笙和水牛角等。白社无窟,礼仪简化。视社大小,选鼓头一至三人或五至七人,于每届鼓社节(即“吃牯桩”,一般三十年一届)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鼓头主持祀祖祭鼓活动,综理全社政治、军事、司法、生产、福利等事务。
苗族旧有社会组织。苗语称江略。略即鼓,江即量词“一支”,故意译为鼓社。一般由一个或数个同宗不婚的村寨组成。有黑白之分,老社称黑社,新分出者称白社,白社间通婚。黑社立鼓石窟,窟内供“央公央婆”木像、长木鼓、芦笙和水牛角等。白社无窟,礼仪简化。视社大小,选鼓头一至三人或五至七人,于每届鼓社节(即“吃牯桩”,一般三十年一届)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鼓头主持祀祖祭鼓活动,综理全社政治、军事、司法、生产、福利等事务。
即“胜濆氏”。
后(後)官名。十六国前秦苻坚置,为四禁将军之一。统兵驻于京师,亦经常率军出外征讨。
隋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字不齐。少好读书,才兼文武。与杨坚同窗。仕北周,以军功授仪同。北周末,劝杨坚称帝。入隋,进位上开府,转司农少卿。建议废周六官制,依汉魏旧制。受命筑长城于灵武、朔方及东部一带,
官署名。南朝梁置,属东宫,掌经籍。设太子洗马、典经守舍人等官员。
由一族一姓世代承袭的职官。起源于商周,后世沿之。各代允许传承的职位不一。《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赵岐注:“仕为大臣,不得世官,贤臣乃得世禄也。”明代多以武职为世官,如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
西汉宣帝置。治今青海湟源县东南。属金城郡。魏晋间移治东面湟水北岸。北魏废,西汉赵充国经营湟中,曾屯田于此。东汉建初中曾移护羌校尉治此。
即“澹台灭明”。
在今河北东光县西南运河上。《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横海帅程权讨成德帅王承宗,“承宗遣兵二万入东光,断白桥路”,胡三省注引宋白曰:“(东光)县西四里有永济渠,渠上有桥,当自县通弓高之路。白
官名。唐开元十三年(725)置集贤殿侍读学士,五品以上官充任。日一人侍读,以质史籍疑义。北宋咸平二年(999)沿置,其后,或不带学士,或仅为侍读。元丰改制后以侍读、侍讲为侍从以上兼职,正七品。辽代置,
即“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