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县
战国燕高阳邑,西汉初置县。以在高河之阳,故名。治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属涿郡。东汉改属河间国。西晋改属高阳国。北魏为高阳郡治。隋改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为顺安军治。金属安州。明洪武三年(1370)迁治今县。明、清属保定府。
战国燕高阳邑,西汉初置县。以在高河之阳,故名。治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属涿郡。东汉改属河间国。西晋改属高阳国。北魏为高阳郡治。隋改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为顺安军治。金属安州。明洪武三年(1370)迁治今县。明、清属保定府。
唐敬宗李湛墓。宝历二年(826)十二月敬宗卒,大和元年(827)七月葬此陵。在今陕西三原西北五里。堆土成陵,四面有门,门两侧侍石狮一对。神道两侧列石人、马等与各陵同。陪葬有悼怀太子。
金初置婆速路统军司,后改置总管府。治今辽宁丹东市东北叆河西南岸九连城。辖境西北起千山山脉,东抵长白山,南跨鸭绿江。所管皆猛安户。元初改为婆娑府,后废为巡检司。
书名。北宋王溥撰。三十卷。书成于乾德元年(963,一说建隆二年)。溥为五代后汉进士,后周宰相,谙熟五代典章故实。因据五代历朝实录,参考旧史,搜集旧闻,著成此编。体例略同于《唐会要》。分二百七十三目,记
宫中用语。清制,凡皇帝出巡后回至京中,在京诸臣皆应于次日呈递膳牌,予备召见,称“全牌子”。
?—1322元世祖孙答刺麻八刺妃。弘吉剌氏浑都帖木儿女,生子海山(武宗)及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大德九年(1305),与爱育黎拔力八达谪居怀州(今河南沁阳)。武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发布懿旨与武宗诏旨
书名。战国赵孝成王相虞卿撰。《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谓虞卿“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汉书·艺文志
散官名号。北宋始置。前期为正八品下文散官。元丰三年(1080)后改置为新寄禄官,正九品。取代旧寄禄官大理评事。金再置为文散官,以授正八品下文官。元代沿置,改文官正七品,敕授。明为文官正七品,初授。
东汉西域龟兹王。原为汉朝侍子。和帝永元三年(91),西域都护班超和司马姚光送其归国,废其王尤利多而立之。见于记载的龟兹白姓,即始于霸。
官名。秦置,掌东宫门卫士,隶太子詹事。西汉沿置,秩千石,成帝鸿嘉三年(前18)改隶大长秋。东汉隶太子少傅,秩四百石。三国魏五品。西晋隶太子詹事,掌东宫禁军。武帝泰始五年(269)分置左、右,惠帝时又增
官署名。唐开元六年(718)改乾元院置。设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掌校刊、修书、侍讲。八年,加文学直、修撰、校理、刊正、校勘官。十一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又设分院于光顺门外。十二年,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