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子口关
一称荆子关。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荆紫关。临丹江,当西北与东南交通冲要。有土城,周二里,置兵戍守。《金史·武仙传》:正大八年(1231),“仙由荆子口会邓州军”,即此。
一称荆子关。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荆紫关。临丹江,当西北与东南交通冲要。有土城,周二里,置兵戍守。《金史·武仙传》:正大八年(1231),“仙由荆子口会邓州军”,即此。
十六国时北方鲜卑索头部首领。前赵时归刘曜,封为忠义大将军、右贤王。后赵建武二年(336),率众三万附石虎,署亲通赵王(一作亲赵王),其余首领皆封列侯,部众散处于冀、青等六州。
书名。一作《五十年大事记》。清末四明听雨楼主人撰。十九节。卷首录宣统元年(1909)赐恤诏书。本文分事业、政绩、学问、新政、吏治、育才、举贤等门记述张之洞生平,所举事例,如《马关条约》签订后密助唐景崧
泛指明末农民起义初期之基本队伍。原在山西各自为战,崇祯四年(1631)众推王自用为首,组成联合部队。拥众二十余万。另,左良玉所率官军亦有三十六营之称。
?—1356又译卜颜铁木儿、普颜帖木尔。元唐兀人,吾密氏,字珍卿。文宗时累官监察御史,后出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至正十二年(1352),率军镇压天完红巾军。次年,会各路元军攻陷天完都城蕲水(今湖北浠水)
趾一作阯。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原南越地即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中部。无定治。一说治苍梧郡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东汉改为交州刺史部。
唐代南诏(今云南)地区指耕种官田的农业奴隶。无人身自由,人身依附于官家。樊绰《蛮书》卷七:“每耕田,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且有城镇长官派差监守催促之。所获粮食,按佃人家口数目分给
戭或作㪦。相传为高阳氏时八恺之一。
?—136东汉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字仲达。初仕郡,举为孝廉,任左校令。后坐法输作若卢。安帝永初二年(108)车骑将军邓骘征先零羌,乃于狱中使其子上书,请暂罢兵戎,休徭役,使男得耕种,女得织纴
战国时赵国人。善言辩。赵惠文王时,秦攻魏,取宁邑(今河南获嘉),诸侯皆遣使往贺,而赵国使者往返三次不得通。赵王以为秦得宁邑,以此钳制齐、赵,恐将加兵于赵,于是遣他使秦。既至秦,献书于秦昭王,昭王以“从
在今江苏吴江市治松陵镇。本名利往桥,北宋庆历八年(1048)筑亭其上,名垂虹亭,故称垂虹桥。俗又称长桥。本木桥,元泰定二年(1325)改建石桥。长一千三百尺,下开七十二洞。宋、元时桥南即太湖,太湖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