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侍卫
官名。清代前锋营职官。顺治元年(1644)定前锋营编制时称“噶布什贤侍卫”,十七年,定汉名为前锋侍卫。位于前锋参领之下。共八人,左、右翼各四人。初制正五品,乾隆元年(1736)升正四品。掌分辖营众,以备扈从宿卫。康熙时定员缺,于云骑尉、三等侍卫、护卫、前锋校、护军校内题补。
官名。清代前锋营职官。顺治元年(1644)定前锋营编制时称“噶布什贤侍卫”,十七年,定汉名为前锋侍卫。位于前锋参领之下。共八人,左、右翼各四人。初制正五品,乾隆元年(1736)升正四品。掌分辖营众,以备扈从宿卫。康熙时定员缺,于云骑尉、三等侍卫、护卫、前锋校、护军校内题补。
春秋麇地。在今湖北房县。《左传》文公十一年(前616):“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战国为秦邑,称房陵。
1247—1327元契丹人。又名秃思忽,字明甫。耶律楚材之孙,耶律铸之子。幼就学于燕京,后随父从宪宗入蜀。中统元年(1260),被阿里不哥军裹胁西行。次年,至叶密立,依附于宗王禾忽(贵由子)。禾忽与察
在今江苏邗江县南滨江,有扬子桥。为扬州、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间重要津渡。隋开皇十年(590),杨素率水师自此渡江击朱莫问于京口;大业七年(611)炀帝升钓台,临此津,寻置临江宫(亦名扬子宫)于此。唐开
见“三星堆遗址”。
见“德顺军”。
书名。纪本作历,清人避高宗(弘历)讳改。南宋熊克撰。四十卷。编年体南宋高宗朝史。起建炎元年(1127)五月,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取材广泛,上援朝典,下参私记,缀辑联贯,颇具条理,但失误亦多
?—613隋代郡(治今山西代县)人,字长绪。鲜卑族。有武略。仕北周,数从征伐,累迁大将军、少司武。入隋,历襄、青、朔、徐、夏诸州总管,颇有治声。杨广(炀帝)为太子,引为虞候率。炀帝即位后,从杨素击破汉
战国时贵族招致宾客,一般分上、中、下三等,其尊贵者为上客。《史记·平原君列传》记毛遂从赵国平原君说楚救赵事后云:“平原君已定而从归,……遂以为上客。”北魏对重要的归附者待以上客之礼遇。主动降附或立有功
分布在云南洱海周围及剑川、鹤庆、祥云、宾川诸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著名遗址有1939至1941年吴金鼎等人发掘的洱海西岸的佛顶、马龙、龙泉、白云,以及1973至1974年发掘的宾川白羊村。其特征是分
汉简的一种。1978年夏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出土。共有残简四百余支,经考定当为西汉后期之物。简文隶书,内容大多是军事方面的律令文书,包括有关军队的编制、标志和军功爵级的规定,及阵法操典、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