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感应塔碑
全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原在甘肃武威城内护国寺。清嘉庆九年(1804)为张澍发现,现存武威市博物馆。四周云头宝盖、线刻菩萨伎乐、卷草图案。碑阳汉文,碑阴西夏文。记述皇太后梁氏与崇宗乾顺重修佛塔,颂扬“灵应”,树碑以纪功德,为研究西夏历史和语言文字的资料。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全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原在甘肃武威城内护国寺。清嘉庆九年(1804)为张澍发现,现存武威市博物馆。四周云头宝盖、线刻菩萨伎乐、卷草图案。碑阳汉文,碑阴西夏文。记述皇太后梁氏与崇宗乾顺重修佛塔,颂扬“灵应”,树碑以纪功德,为研究西夏历史和语言文字的资料。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书名。清刘长佑撰。三十卷。大部分为刘氏任职期间的奏议公牍、书札。其中涉及太平军、法国侵略越南及中国两广、云贵等地吏治民生文字颇多。光绪十七年(1891)刊行。
明宛平(今北京城西南)人,号鹤峰。崇祯举人。授教谕,迁山东丘县知县,累官汝南兵备佥事,驻南阳,以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有功,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崇祯十六年(1643)守承天(今湖北钟祥),城破自经死。
官署名。春秋战国楚置。负责王宫所属马匹牛畜的机构。《左传·襄公十五年》:“养由基为宫厩尹。”《睡虎地秦墓竹简·厩苑律》:“其大厩、中厩、宫厩马牛殴(也),以其筋、革、角及其价钱效,其人诣其官。”
官名。辽代北面官。统和四年(986)置,六人,掌领于骨里、女直、迪烈于等诸部隶宫籍者。
契丹风俗。契丹人遇旋风,合眼,望空中取鞭打四十九下,口道“坤不刻”七声以禳灾。
一作郑庆元(《碑传集》)。清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字芷畦,又字子余。善治经学,与万斯同、毛奇龄、胡渭等交往甚密。雍正间卒。所辑《行水金鉴》,载河、淮、汉、江、济、运诸水之变迁及漕运等有关历史资料。另著
退火石墨呈球状析出的可锻铸铁。主要见于汉魏时期,济南巩县(今巩义)铁生沟、南阳瓦房庄、渑池等汉魏遗址均有出土,器物种类有斧、䦆等。是可锻铸铁的一个特殊品种。
后(後)即“李歆”。
即今台湾台北县北淡水镇驻地。一作扈尾港,为淡水河入海之处,本为台湾北部重要港口,其地位甚于基隆,有水师营守备。清咸丰八年(1858)开为通商口岸。
碑名。碑高108厘米,宽55厘米,原在江苏苏州玄妙观机房殿,今藏苏州碑刻博物院。苏州“机户”(手工业主)为禁止“机匠”(工人)结帮“叫歇”(罢工),于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1735)特立此碑。碑文中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