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驻防副都统

驻防副都统

武官名。清置,秩正二品,置于各战略要地,统辖驻防八旗兵。其驻防地区设有将军者,受将军的节制,无将军的地区,则独当一面。独当一面的副都统有四人,直隶密云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山东的青州副都统,甘肃的凉州副都统,其防务直接汇报于兵部,并可直接向皇帝奏事。属于将军节制的都统共二十九人,属盛京将军节制的有盛京、兴京、金州、锦州副都统,其中盛京副都统与将军同城驻防;属吉林将军节制的有吉林、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伯都纳(今吉林省扶余县)、阿拉楚喀(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珲春六副都统,其中吉林副都统与将军同城驻防;属黑龙江将军节制的有黑龙江城(即瑷珲)、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呼兰、呼伦贝尔(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四副都统;属江宁将军节制的有江宁、京口二副都统,其中江宁副都统与将军同城驻防;属杭州将军节制的有杭州、乍浦二副都统,其中杭州副都统与将军同城驻防。各地受将军节驻的驻防副都统除与将军同城者外,各统率一部分官兵,防守所驻之城,防务均汇总于本防区的将军。此外,福州、宁夏、成都各一副都统,荆州、西安、伊犁、广州各二副都统,分别归同城驻防将军节制,与将军共同统领所属驻军,办理本城防务。

猜你喜欢

  • 玉宸乐院

    官署名。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由仪凤司改置,秩从二品。置院使、副使、佥事、同佥、院判等职,掌乐工、供飨等务。武宗至大四年(1311),复为仪凤司。官署名。见“仪凤司”。

  • 医生

    官名。①清朝内务府上驷院之属官。掌治上驷院马驼之疾。额设蒙古十五人,移八旗咨选。②清末新陆军职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营一人,六、七品不等,副军校与同协军校充,奏补。协同军医长

  • 掌节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司门下大夫掌节中士佐官,正一命。

  • 下濑将军

    官名。西汉置。汉武帝时曾有下濑将军甲将罪人及楼船十万人,攻苍梧。杂号将军名,汉置,掌征伐。《汉书·武帝纪》:“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僕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

  • 通署三十六曹

    北魏所设总揽尚书省诸曹政务的一种名义。《魏书·崔玄伯传》: “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玄伯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为太祖所任。”

  • 金正

    官名。传说颛顼氏所置五行之官,亦即秋官。死后为神,称蓐收。详“木正”。官名,为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 上骑督

    官名。西晋置。统宿卫禁兵,侍卫皇帝,属左、右卫将军。与虎贲、羽林、异力、命中督并称二卫五部督。武官名。晋置, 属骁骑将军,掌统特选之兵。

  • 行都卫指挥使司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置西安行都卫指挥使司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县)。翌年改称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参见“行都指挥使司”。

  • 编订礼制会

    内务部直辖机关。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二月设置,掌编订礼制事宜。设会长一人,由内务总长选任;会员若干人,由会长聘任或委任。

  • 殿院

    官署名。唐朝御史台三院之一,为殿中侍御史之所,双日受事; 初入院者知左、右巡,纠察违头,分监京畿诸州兵,为务剧之任; 其年资深者则主东、西推,监太仓、左藏出纳及宫门内事。五代迄宋,御史台沿置,以殿中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