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统

都统

官名。①军事统帅。前秦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383),苻坚进攻东晋,征富家子弟二十岁以下者共三万余骑,以秦州主簿赵感之为少年都统,作为带领青年兵之将官。都统之名,始于此。南朝宋置,惟出征时设,以统率各领兵将军。北魏亦置,为皇帝左右亲信,有都统长,领殿内之兵。唐朝置,为总兵统帅名。玄宗天宝(742—756)末,置天下兵马元帅,都统诸道节度使,以平安史之乱。肃宗乾元(758—760)中,置都统,或总三道,或总五道。后又置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之统帅,掌征伐。舒临时性军事长官,不赐旌节,事毕即罢。宋朝置“都统制”,简称“都统”,以节制军马,亦非常职。辽、金亦有都统之名。② 地区长官名。前秦末年,有河西鲜卑大都统、都统之名,为地区性少数民族统治者之官号。③ 僧官。北魏置,设于州及畿郡。管理佛教寺院僧众及僧祇粟之应用。④ 清朝八旗组织中各旗的最高长官。满州、蒙古、汉军旗各一人,共二十四人,从一品。掌本旗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满名原为“固山额真”,顺治十七年(1660)始定汉名为“都统”。雍正元年(1723),以“额真”(意为“”)二字非臣下所用,将满名改为“固山伯喀达喇喇昂邦”,后又更为“固山伯喀达喇昂邦”(意为管旗大臣),惟汉名仍称都统,终清未变。又,各省驻防八旗设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置,凡设将军处,其下置副都统。设都统者有察哈尔都统 (驻张家口)、热河都统(驻承德)、乌鲁木齐都统(驻乌鲁木齐)等,除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外,并兼管地方民政事务,为驻防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⑤ 清末新陆军军阶有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之称。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官佐等级,分为三等九级,上等一级正都统,从一品;二级副都统,正二品;三级协都统,从二品。详“正都统”等条。


官名。前秦建元十九年苻坚进攻东晋时,命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即为青年兵将官,都统之名始于此。前秦末年有河西、鲜卑大都统,是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官号。唐肃宗乾元元年置都统,总管几道;后又设行营都统,掌管征讨,战事结束即省。宋代有诸军都统制,以节制兵马,非常职。清朝有八旗都统,为各族的最高长官。清朝末年定武官九等,一是正都统,二是副都统,三是协都统,相当今天的上将、中将、少将。北洋军伐时期,在热河、察哈尔、绥远设都统,为地方军政长官。参看《旧唐书·职官三·都统》、《清史稿·职官四·都统》、《历代职官表·八旗都统》、《文献通考·职官十三·都统》。

猜你喜欢

  • 山东诸路行中书省

    见“山东行省”。

  • 北军五营

    东汉时北军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等组成。详见“北军”。

  • 南郊祭器库监

    官名。北宋少府监置,员二人,掌祠祭所用器服等物。

  • 司天监学正

    学官名。元置,掌协助教授训导天文生。

  • 都尉司

    官署名。①亦简称都尉。金朝置。直属枢密院。设于哀宗正大(1224—1231)间。原为总领司,后更名。长官为都尉,秩正四品,以曾秉帅权者充任,不受地方帅府行院统辖。天兴元年(1232)设都尉司多达十四个

  • 猛威将军

    见“十猛将军”。

  • 观阁令史

    官名。三国蜀置。《晋书·陈寿传》:“仕蜀为观阁令史。”官名,三国蜀置,其职不详。《晋书·陈寿传》:“仕蜀,为观阁令史。”

  • 署司矢

    见“副司矢”。

  • 少府卿

    官名。东汉、魏、晋、南朝、北魏为“少府”尊称,至南朝梁定为官名,九班。职掌宫廷手工业及冶铸、砖木、库藏等事务,领材官将军,中左右尚方、甄官、平水、南塘邸税库、东西冶、中黄、细作、炭库、纸官、染署等令、

  • 勋武前锋幢主

    见“勋武前锋五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