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书写
吏员名。元代于六部置,员额一至二人,掌蒙文缮写之事。
吏员名。元代于六部置,员额一至二人,掌蒙文缮写之事。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十五年 (1278) 置,有太史令等官七员,掌天文历数之事; 武宗至大元年(1308) 升令从二品,设官十员;仁宗延祐三年(1316)升令正二品,设官十五员; 后定置院使五员,正二品
参见“刀剑备身五职”。
官名。清末置,为土药统税总局长官。见“土药统税总局”。
官名。又作“理国政听讼大臣”。清入关前职官。设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共五人,均为努尔哈赤之亲信大臣和统兵将领,又称“五大臣”。同时还设有扎木固齐十人,亦称理事十大臣,与五大臣佐理国政,厘治政刑
即“火儿赤”。
官名。汉魏时司隶校尉属官有都官从事,察中都官。西晋置都部从事,职如都官从事。东晋与南朝的扬州刺史,其职如西晋的司隶校尉,亦置扬州都部从事。《宋书·沈攸之传》说:“晋世,京邑二岸,扬州旧置都部从事,分掌
官名。宋初置为三班小使臣,真宗咸平元年 (998) 定为同八品。哲宗元祐 (1086—1093)中,改从八品。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官名,改秉义郎。宋初武臣本官阶。为小使臣之一, 政和二
官制用语。唐、宋兼御史台官,称宪衔。唐朝后期,始授御史台兼官,以示优崇。宋朝分兼御史大夫,兼御史中丞、兼侍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兼监察御史五等。以授武臣、宗室及禁军将校。通事舍人、内殿崇班以上武臣,初除
流外官名。宋初置于三省与枢密院,掌承发诸房文字。金代在尚书省左右司亦有设置。
天下共同的君主,即东周之自谓也。《史记·楚世家》:“夫弑共主,臣世君,大国不亲;以众胁寡,小国不附。”注:“《索隐》共主、世君,俱是周自谓也。共主,言周为天下共所宗主也;世君,言周室代代君于天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