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代理、兼职。长官兼理部属职责,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均可称。《左传·隐公元年》: “羊舌鲋摄司马。”杜预注: “摄,兼官。”《史记》卷四《周本纪》: “公乃摄行政当国”。


官员任用类别之一。摄为暂时代理,此制渊源甚古,周公暂代成王执行政务,称为摄政。春秋时鲁惠公卒,太子轨立,由隐公摄政。秦汉时代行皇帝的职务仍称摄,如王莽居摄;而官员暂相摄代则称为假。至魏晋南北朝时,官员相摄代亦称为摄,其时不但职官可以摄理,如《魏书》卷六十三记崔灵顺以尚书北主客郎中摄南主客事;而且封国亦可摄代,如《晋书·琅琊孝王宝传》说:“十岁封琅琊王,食邑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一户,摄会稽国五万九千一百四十户。”唐代前期职官的摄任均出于御旨,称为敕摄,与州府版署者不同。但敕摄并非根据资历出身而由吏部选除,故又与吏部正授者不同。任命既由敕旨,其以后参选亦须由敕旨规定其资格选限。唐中叶以后,摄行制度盛行。五代时,常以敕旨对于摄官的资历、出身、才学、任用、考限、年俸各方面加以限制,以求渐入规范。至宋代,摄任为拟注差遣的循资常调方式之一,称为“差摄”,参见该条。

猜你喜欢

  • 游徼狱吏

    官名合称,即游徼和狱吏。游徼掌巡逻,禁捕奸人盗贼;狱吏掌管拘押扣留审问犯人等。《汉书·赵广汉传》:“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

  • 典属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典属司员外郎。清朝理藩院典属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初设满洲五人,蒙古四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改设满洲二人,蒙古六人。

  • 统副

    官名。南朝宋置。当时大军出征,以名位高者一人为统或大统,号令诸将,又置此职佐理军务,多以皇帝亲信之人充任。

  • 内藏库提点

    官名。元置,为内藏库的主官,属太府监。见“内藏库”。

  • 川衡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虞部下大夫川衡中士佐官,正一命。

  • 太官丞

    官名。又作大官丞。秦汉少府属官,太官令副贰,东汉有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各一员,三国魏沿置。南朝宋置一员,隶侍中; 南齐一员,隶尚书省; 梁、陈改隶门下省。北魏隶光禄卿。北齐置为光禄寺太官署次官。隋

  • 三监

    ①官名。周朝派往诸侯国的监察官员。《礼记·王制》: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②周初对殷遗邶、鄘、卫三国派驻的三大臣合称。即武庚、管叔、蔡叔。《汉书·地理志》:“周既灭殷,分其畿内

  • 中宫卫尉

    官名。西汉置,为皇后之卿。掌宫门卫屯兵。

  • 行在都察院

    官署名。明洪熙元年(1425)于都察院前加“行在”字,称行在都察院,而以在南京者称都察院。正统中,去“行在”字,仍以在南京者称南京都察院,遂为定制。

  • 吏侍

    吏部侍郎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