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承旨

承旨

官名。①唐朝有翰林学士承旨,五代有殿前承旨、枢密院承旨,御史台、三司、閤门、客省承旨。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五年 (940)除翰林学士承旨外,殿前承旨改为殿直,枢密院承旨改为承宣,御史台、三司、閤门、客省承旨别定其名。宋朝有枢密院都承旨、副都承旨、翰林学士承旨等。详见各条。②唐朝内官,高宗龙朔二年 (662) 置五员,正五品,位同才人; 咸亨二年 (671) 废。③西夏中书、枢密、内宿司、磨堪司、功德司等置,位各司正、副职之下。


官名。1、翰林学士承旨,属翰林院,位在诸学士之上。唐宪宗元和元年命郑絪为翰林学士承旨,凡是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等,都得专对。宋元两朝都沿用此制;明朝废。

2、枢密院承旨,属枢密院。五代设枢密院承旨和枢密院副承旨,以各卫将军担任。宋承袭五代官制,除设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外,而有时又增置枢密院都承旨、枢密院副都承旨;掌管承宣旨命,通领院务。参看唐朝元稹《长庆集·翰林承旨学士记》、李肇《翰林志》、宋朝孙逢吉《职官分纪·都承旨》、《文献通考·职官·枢密院都副承旨》。

猜你喜欢

  • 外城教养局

    外城巡警总厅所属机构。原属外城工巡局,掌刑部及各衙门移交的工作人犯。巡警部成立后改归本厅,其职掌改为收养贫民和工作人犯,令其学习工艺,并管理各粥厂与济善堂,其性质属于京师地区的慈善事业机构而兼劳教场所

  • 庙郎

    官名。汉代庙令的属官,《西汉会要·职官一》有“江德坐庙郎夜失火免”的记载。参见“庙令”。

  • 县门下督

    县门下吏名。北齐置于京县,见《隋书·百官志中》,即汉代县门下游徼之职。参见“县门下游徼”。

  • 榷税使

    官名。唐朝盐州乌池旧置一人,温池于宣宗大中六年(853) 置一人,掌本盐池榷税事务。乌池又有推官一人、巡官二人、胥吏一百三十人; 温池又有推官二人、巡官二人、胥吏三十九人。

  • 云梦官

    官署名。据《汉书·地理志》,西汉南郡编县、江夏郡西陵县均置。官名,汉置,掌云梦泽之利。《汉书·地理志上》:“(南郡)编,有云梦官。”“(江夏郡)西陵,有云梦官。”

  • 九品

    ① 九卿的别称。《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品,九卿。”②官阶等级制度。三国魏始置,将各种官职划分为九个等级,自一品至九品,由高至低,依此享受禄秩及其它待遇。晋、南朝

  • 谋克

    官名。金朝置。原为女真氏族长称号,建国后演变为军职百夫长称号。官名,也是部族组织名。《金史·百官三·诸猛安》:“诸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

  • 辅将

    官名。战国置。武官。守城主将的副职,即副将。《墨子·号令》:“城周里以上,封城将三十里地为关内侯,辅将如今赐上卿。”

  • 太仓尚书

    官名。北魏前期置,为尚书省诸曹长官之一,管理国家粮仓及征课事务。官名。太仓为中央的粮食仓库,后魏设太仓尚书,职务同太仓令。参看“太仓令”条。

  • 相公

    宰相尊称。因拜相者多封公,故名。或以为曹操以丞相封魏公,故相公之称自曹操始。丞相、宰相的俗称。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丞相称相公,自魏已然矣。王仲宣《从军诗》: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注:“曹操为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