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尚书台

尚书台

官署名。秦、西汉少府有尚书署,掌收发诏命章奏。东汉称尚书台,亦号中台、内台,仍设宫禁中,职权更加扩大,名义上仍隶少府,实际上直属皇帝,既是参与决策的宫廷出令机构,又是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兼具中朝、外朝双重职能。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本台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官吏选举、任免、考课、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公,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可参预国政,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长官为尚书令,次官为尚书仆射,总领台事,参议朝政。左、右丞各一员,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设尚书六员,分领三公、吏、二千石 (后又分曹)、民、客 (后分南北主客)、中都官诸曹,曹各置郎 (侍郎、郎中)、令史。东汉末仆射分置左、右。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与尚书台分权。魏、晋以来改称尚书省。然魏、晋、南朝宋、齐往往台、省互称。参见“尚书”、“尚书省”。


官署名,秦和两汉称尚书署,东汉称尚书台,也称中台、内台,设在宫中。名义上属少府,实际直属皇帝,掌总理奏章、宣布诏令,参与决策,实为总理国事的中枢。各级官府的奏章由其拆阅、记录,转呈、代奏,并掌选举、任免、考课、刑狱、诛赏。其所拟诏令,直接下达三公,甚至隔过三公,直接下达九卿。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掌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武帝改尚书令为此称)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有四丞。”《后汉书·百官三·少府》:“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另有一人为仆射),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左右丞各一人。”《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讨郎。”注:“《汉官仪》曰: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仆射,秦官,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课之。”

猜你喜欢

  • 典竹匠

    官名。太平天国军中给事官。见“军中典官”。官名。太平天国置,掌造竹器。分设于朝中与军中,朝中的为天朝典官,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指挥;军中的为各军典官,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监军。

  • 太子右司议郎

    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右春坊舍人为右司议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 财政部

    官署名。中华民国置,管理全国财政事务。初设赋税司、会计司、泉币司、公债司、库藏司;后改设关务署、税务署、总务司、盐政司、赋税司、公债司、国库司、钱币司和会计处。其长官初叫总长、次长,后改名为部长(一人

  • 集尹

    官名。战国楚置。见《鄂君启节铭》。

  • 东曹掾属

    官名。见“公府东曹”。

  • 同文馆狱

    监狱名。宋代元丰、绍圣间,蔡确、章惇、蔡卞相继在同文馆审讯元祐旧党官员,并设狱以拘禁之,称为同文馆狱。

  • 虞官

    官名。舜、禹时有此官,掌草木鸟兽。《毛诗正义·秦风·秦谱》:“尧时有伯翳者,实皋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虞、虞人、虞官,名虽不同实为一职,都是掌山泽草木鸟兽的官。

  • 出职法

    宋代吏人授官的一项规定。即“年劳补官法”,见该条。

  • 北部尚书

    官名。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 (396) 置,尚书省北部曹长官。权任很重,略低于南部尚书。文成帝崩时,慕容白曜任此职,与乙浑共秉相政。参见“北部曹”。官名。北魏初期设,《文献通考·职官六》说:“掌北边州郡

  • 家郎

    1、官名,东汉置,掌文书,为王府官。《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以骠骑长史为东平太傅,掾为中大夫,令史为王家郎。”2、官名,又名校曹、校官,东汉末年曹操置,掌监督、侦察、刺探军政大臣,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