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宰

太宰

官名。④即大宰。亦名冢宰,简称宰。相传殷朝始置。《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六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周礼》列为六卿之一,天官之长,掌王家内外事务,总百官,赞王命。西周王室所设,为朝廷百官之长: 诸侯所设,掌内宫之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鲁、郑、宋、齐、楚、吴、邾、曾等国皆置,为执掌国政的列卿之一。西魏、北周依《周礼》建六官,置大冢宰为天官府长官。②西晋置太师、太傅、太保三上公,因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居上公之首。常与太傅、太保并掌朝政,为宰相之任,一品。东晋、南朝用作赠官,多用以安置元老勋旧大臣,名义尊荣,无职掌。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万石。北魏、北齐则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师之上,别置太宰,皆一品。③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尚书左仆射置,兼门下侍郎,行宰相之职。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改尚书左仆射。④ “太宰令”简称。⑤吏部尚书的别称。


1、百官之长。商朝始设太宰,周朝也称冢宰,为天官首领,是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的官。《周礼·天官·冢宰》:“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注:“《尔雅》曰:冢,大也;冢宰,大宰也。”因此,后世以冢宰为宰相之称。

2、春秋时各国的宰相称太宰。北周文帝又据《周礼》建六官,设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及以后历代多不设此官。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3、太常属官。掌祭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注:“文颖曰:雍,主熟食官。如淳曰:五畤在雍,故特置太宰以下诸官。师古曰:如说是也。雍,右扶风之县也。太宰即是具食之官,不当复置饔人也。”

4、汉朝王国内主之官。《汉书·英布传》:“(随何)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注:“服虔曰:淮南太宰作内主。”

5、晋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其职权仍同太师,而不同西周的冢宰,也不同于东周时的太宰。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6、宋徽宗崇宁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见《宋史·职官一·左仆射、右仆射》。宋钦宗靖康年间又恢复旧名。明清两朝也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7、夏商周三代掌管伙食的官也称太宰。贾谊《新书·胎教》:“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

猜你喜欢

  • 刑事四庭

    官署名。见“刑科”②。

  • 都转运司

    官署名。或称都转运使司。西夏有都转运使司,设转运使等官。金朝中都路置都转运司,掌本路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设使为长官,正三品。下设同知、副使、都勾、户籍、支度、盐铁判官、都孔目官、知法等官

  • 北洋海军

    清末新建的近代海军。同治年间,上海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先后成立,其中福州船政局特设前后两学堂,前学堂学法文及造船学,后学堂学英文及驾驶术,这就是中国海军的基础。不过所造大都是木质的浅水船,还不能完全提供

  • 怀方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怀方氏中士八人,掌招致远方之民及物。北周依其制置怀方中士,正二命;怀方下士,正一命。属夏官府职方中大夫。

  • 外兵参军事

    见“外兵参军”。

  • 永乐少府

    官名,汉置,为太后属官,俸中二千石,掌太后服御诸物及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后汉书·孝灵帝纪》:“司空唐珍罢,永乐少府许训为司空。冬十月甲申,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步兵校尉刘纳谋诛宦者,事泄,

  • 农工商副大臣

    官名。清末农工商部副长官。宣统三年(1911)改农工商部左侍郎设。一人,正二品,特简。佐大臣总理部务。官名。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农工商部侍郎为农工商副大臣,员额一人。见“农工商部”。

  • 都将

    官名。①北魏所置武职之一种。统禁军侍卫皇帝左右或出征、镇守在外。出外时多作为一路主将。如西道都将、义阳道都将、南征都将等,随皇帝出征时有的主管前锋或中军,为前锋都将、中军都将。地位很高,多自“镇将”或

  • 东京留守

    官名。① 即东都留守。唐玄宗天宝(742—756) 改是称,肃宗复为东都留守。详“东都留守”。②宋朝置。太祖建隆元年 (960) 始置,以亲征泽、潞,由枢密使吴廷祚充任,设留守司,掌宫钥及京城守卫、修

  • 甲坊令

    官名。唐朝军器监甲坊署长官,置一员,正八品下。掌出纳甲胄、杂作及工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