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官制度。 明成化时 (1465—1487) 始定,即以大内特批授官,所授官称传奉官。文武僧道由此得官者达数千。
官名。秦有符玺令,掌管皇帝玺印。西汉改名符节令,兼保管铜虎符、竹使符,遣使掌授节,职任颇重。有丞,又领尚符玺郎,隶少府。东汉秩六百石,位次御史中丞,其官署亦称台,领尚符玺郎中四员及符玺令史。三国沿置。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内客省使置,为武臣或内侍阶官,正五品。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内客省使为通侍大夫,秩正五品。
近位祗应机构。辽置,见“著帐郎君院”。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宫帐灯烛等事,为御前祗应官署,属著帐郎君院。
女官名。太平天国设置,见“女正职官”。
春秋时晋献公设置,见“七舆大夫”。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翼王府,员额一百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乐”。
东宫警卫机构。唐置,见“左右虞候府”。
即长大夫,执政官长。《诗经·小雅·雨元正》: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