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仆丞

太仆丞

官名。秦、汉、魏、晋、南朝为太仆副贰,协掌车舆马政,管理本署事务。西汉员二人,秩千石。东汉员一人,秩比千石。魏、晋沿之,七品。南朝宋七品,梁三班,陈八品、六百石。北魏增置少卿为太仆之副,丞居其下,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中,二十三年改七品。北齐置太仆寺,以卿、少卿为长贰,丞参领寺务,地位渐轻,七品。隋员三人,正七品; 唐员四人,从六品上。掌勾检稽失,判本寺日常公务。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寺改名司驭丞、司仆丞,旋各复旧。北宋前期置为寄禄官,用以表示品级俸禄,无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正八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罢。辽朝南面官有之。元朝员二人,从五品。明初置员四人,后增至十二员,又减为三员,分领各地马政及管理库藏,正六品。北齐以来,亦称“太仆寺丞”。


官名,俸比千石,佐太仆卿掌车马。参看《太仆卿》条。

猜你喜欢

  • 太史令丞

    官名。史在古代本为记事记言之官。《周礼》春官之属有太史,则掌天象、历法。汉代太常的属官有太史令及丞。汉初的太史令兼有修史之责。东汉时秩六百石,掌记天时、星历、良日、时节、禁忌、瑞应、灾异诸事,有丞一人

  • 四等侍卫

    参见“蓝翎侍卫”。

  • 虎军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军事衙置。统领虎军。设详稳。

  • 下吏

    1、较低级的官吏。《左传·哀公十五年》:“寡君使盖备使,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训》:“大臣专权,下吏持势,朋党周比以弄其上。”2、郡县长官的下属官吏。《汉书·陈咸传》:“下吏畏之,豪强执服,令行

  • 佃人

    官名。西周设置,《扬��》说:“官��量田佃。”(《三代《九·二五·一)《柞钟》说:“��五邑佃人事。”(《文物》1

  • 十二卫上将军

    官名合称。唐德宗贞元二年 (786)初置,各一人,从二品,位十二卫大将军上,为每卫最高长官。宋朝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为从二品,余为从三品,无定员,以宗室或武臣为之,皆空官无职掌;南宋初多不除授,孝宗隆兴

  • 王国人任官限制

    汉代官员任用限制之一。一、王国人不得任宿卫。《汉书·龚胜传》记“胜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补吏。”二、王国人不得在中央任廷尉。《汉书·彭宣传》记宣“迁廷尉,以王国人,出为太原太守。”

  • 右将军

    官名。汉朝为重号将军之一,与前、左、后将军并为上卿,位次大将军及骠骑、车骑、卫将军,有兵事则典掌禁兵,戍卫京师,或任征伐。设长史、司马等僚属。平时无具体职务,一般兼任他官,常加诸吏、散骑、给事中等号,

  • 人公将军

    张角的弟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后汉书·皇甫嵩传》:“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

  • 外卫

    明朝卫所制度。南、北两京各卫之外的卫所总称。各统于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或留守司。参见“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