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农卿

司农卿

官名。两晋时为“大司农”别称。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改大司农为司农卿,职掌劝农、仓储、园苑、供应宫廷膳馐,十一班,有丞。领太仓、导官、籍田、上林令,乐游、北苑丞,左右中部三仓丞,荚库、荻库、箬库丞、湖西诸屯主等,九年又置劝农谒者。陈因之,三品、中二千石。北齐置为司农寺长官,三品。历代沿置,亦称“司农寺卿”。隋初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因之。唐高宗时曾随本寺改名司稼正卿,旋复旧。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本寺公务,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从三品。南宋初省,高宗绍兴四年 (1134) 复置。辽朝为南面官。金宣宗兴定六年 (1222) 置为司农司次官,员三人,正四品。元世祖至元七年 (1270) 亦置,员一人,旋罢。二十年复置为司农寺次官,员二人,位次达鲁花赤,二十三年罢。元末朱元璋置为司农司长官,明洪武元年 (1368) 罢,三年复置,正三品,四年罢。参见“司农寺”、“司农司”。


官名,汉置大司农,其长官为卿,即司农卿,为汉朝九卿之一,掌钱谷金帛诸货币等事,秩中二千石;有丞,秩比千石。属官有太仓令丞,平准令丞,导官令丞。其后历代沿置;北齐改大司农为司农寺,其长官仍称卿,其后隋、唐、宋皆沿置。见《后汉书·百官三·大司农》、《隋书·百官志·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三》、《宋史·职官三》,参看“司农”、“大司农”条。

猜你喜欢

  • 阶官

    仅表示官员级别而无实际职务的官,即“散官”,见该条。

  • 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秩正三品。成宗大德七年 (1303) ,由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分立,掌蒙古军士。置营武清、新城,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设官同左翊蒙古侍卫。下辖千户所十二翼。

  • 太子内阁帅

    官名。北齐置。属太子门下坊斋帅局,员二人。负责东宫侍卫。

  • 太乐局

    官署名。宋朝太常寺置,掌太乐及教习乐舞、鼓吹警场等事。设令一人,丞一人,乐正二人。徽宗崇宁元年 (1102) ,改为大晟府大乐案。官署名。宋太常寺所属,以太乐令及丞为正副主官,属官有乐正、副使正。掌皇

  • 九品

    ① 九卿的别称。《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品,九卿。”②官阶等级制度。三国魏始置,将各种官职划分为九个等级,自一品至九品,由高至低,依此享受禄秩及其它待遇。晋、南朝

  • 殿中少监

    官名。殿中省次官,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殿内少监置,员二人,从四品上。协助殿中监掌供奉皇帝生活事务。高宗龙朔二年(662)随本省改名中御少监,咸亨元年(670)复旧。北宋前期为四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 案钞房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置,属尚书省,由右司郎中、员外郎主管,掌右司有关文案。

  • 判官告院事

    官名。宋太宗淳化五年(994)置,以朝官充任,员一人,掌文武官告身及封赠告身。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

  • 正七品土官

    文职土官名。清制,置于贵州省一人,不理本地方民族事务。

  • 左右至义

    道官名。明清置,属道录司。秩从八品,左右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