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前侍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前侍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前侍中士”。
官名,三国吴置,掌右部军务,《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
即“牙书”。
官名,汉置,西汉初,承秦有中谒者令,汉武帝因游宴内庭,遂改中谒者令为中书谒者令,并置仆射。汉宣帝时弘恭为中书谒者令,石显为中书谒者仆射。仆射为令之副,与令共掌出入奏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
学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位上卿,掌讲授《易经》,长安国由曾任此职。见《汉书·王莽传中》。参看“讲书祭酒”条。
官名。唐置,掌护花。唐代冯贽《云仙杂记》:“穆宗每宫中花开,则以重项帐蒙蔽栏槛,置惜春御史掌之。”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七月七日国民政府公布的《水利法》规定:“水利区关涉两县、市以上者其水利事业得由省主管机关设置水利机关办理之。”在此法施行之前,各省均未设直属于省政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刘备置。《三国志·刘封传》: “迁封为副军将军”。杂号将军名,三国蜀置,掌帅军征伐。《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先主阴恐(孟)达难独任,乃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
君主时代,在帝后尊号之上再加褒美之称,谓之上徽号,如宋太祖徽号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清同治帝的生母那拉后的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参见“尊号”。
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县、郡所设掌一县或一郡之兵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太尉等,
官名。宋代诸州幕职有签书判官厅公事和节度判官,如该州不设通判,则升判官为签书判官厅公事以兼之;小州判官、推官不并设,或以判官兼司法,亦有由他官兼判官者。辽节度州有军事判官,观察州有观察判官,团练州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