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官称。西周至战国为天子、诸侯所置执掌军政的高级长官。秦、汉为中央高级官员的尊称,位次三公。如太常(奉常)、光禄勋(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典客)、宗正、大司农(治粟内史、大农令)、少府、执金吾(中尉)等号称九卿,又与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等并号列卿,本骑将军、卫将军等居其上,号上卿。南北朝逐渐入衔,成为正式官称,如梁、陈置太常、宗正、司农、太府、少府、太仆、卫尉、廷尉、大匠、光禄、鸿胪、太舟十二卿,北齐名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历朝因之,皆为高级事务官员,职权较汉为轻。而六部尚书亦或称卿,仍用古意。元、明诸寺、司,清朝诸寺及内务府所属上驷、武备、奉宸等院皆得置卿、少卿,品秩高低不等。②爵称。西周至战国王室与诸侯国爵制,公以下、大夫以上为卿,诸侯国初分上、下两等,后分上、中、下三等。因其所属国之大小,地位又有差别。③即君。《广雅·释诂一》:“卿。君也。”


官名。夏商周三代都有三公九卿,又有六卿。周代的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汉代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魏九卿与汉同。晋代除置与汉魏相同的九卿外,还有将作大匠卿、太后三卿、大长秋卿。南朝宋齐及梁初皆沿旧制,梁武帝天监七年置春夏秋冬四卿,而又各包括三卿,共十二卿。北魏以太常、光禄勋、卫尉称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六卿,并各有少卿。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卿,且有少卿和丞。隋与北齐同。唐代九寺卿各一人,少卿各二人。见《通典·职官七·总论诸卿》。其后各代也多置卿,至清末废。

猜你喜欢

  • 提督团营

    参见“提督京营”②。

  • 督事

    官名。北魏置,为中央机构低级办事官员,各局皆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七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当时还没有散臣督事。

  • 亲事

    官名,掌守卫陪从,或被差用。以六七品官之子、年十八以上者为之。诸亲王府并置亲事府;王公以下及文武职事三品以上带勋官者,给予亲事以备差用。在亲事中,有执仗亲事、执乘亲事、亲事。《旧唐书·职官三·亲王亲事

  • 进勇副尉

    宋朝无品武阶官名。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改效用兵甲头置。位在守阙进义副尉下、同进勇副尉上。

  • 太子常从

    官名。三国魏置,六品。亦省称为常从。官名,也省称常从,三国魏置,六品,为太子的侍从官。

  • 中参军

    官名。三国蜀置,胡济曾任此职,见《三国志·李严传》。官名,三国蜀置。掌参谋军事。《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是臣不敏,言多增咎。”注:“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

  • 执法御掾

    官名。十六国前凉置。《晋书·苻登载记附索泮传》: “(张)天锡即位,拜(泮)司兵,历位禁中录事,执法御掾。”

  • 大理司直

    官名。大理寺属官,北齐始置十员,从五品。隋朝沿置。唐朝置六员,从六品上,掌出使推按,凡承制推讯长吏,当停务禁锢者,请鱼书以往。北宋前期为寄禄官,不预本寺公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置

  • 七品武土官

    武职土官名。清制,贵州省置四人:镇远府属三人,石阡府属一人。

  • 校景郎

    司天散官名。金朝置。二十五阶之第二十阶,秩从八品上。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司天翰林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八品上,称校景(影)郎。见《金史·百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