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农林部

农林部

官署名。南京临时政府置实业部,北洋政府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分置农林、工商两部。农林部管理全国农林行政事务,以总长、次长为正副长官。部内除总务厅外分设农务、垦牧、山林、水产四司。各司以司长为主官,下设佥事、主事等,分理司事。次年又与工商部合并为农商部。国民党政府时期,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行政院成立时分置农矿、工商两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合并为实业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复改为经济部。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又将农林行政从经济部划出,成立农林部,部内分设总务、农事、农村经济、林业、渔牧五司。设部长一人,综理部务;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各一人,辅助部长处理部务;参事二至四人,撰拟本部的法案命令;秘书三至五人,分掌部务会议及长官交办事项;司长五人,分掌各司;科长十二至十八人,科员八十至一百二十人,承长官之命令,办理各科事务。技监一人,技正十人,技士十四人,技佐十至十五人,会计主任、统计主任各一人,承长官之命,分理各种事务;因事务上必要得聘用顾问及专门人员,并得酌用雇员。部的直辖机关有垦务总局。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三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行政院组织法》的规定,农林部撤销。

猜你喜欢

  • 品节

    周朝官吏品位等级的规定。《礼记·檀弓下》:“品节斯,斯之谓礼。”孔颖达疏: “品,阶格也; 节,制断也。”

  • 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县、郡所设掌一县或一郡之兵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太尉等,

  • 太阴监丞

    官名。唐朝将作监所领太阴监属官,置一员,正八品上。

  • 律学

    教习律令的国立学校。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319)建经学、律学、史学,以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后秦姚兴亦置,《晋书·姚兴载记上》: “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 若州

  • 茶引批验所大使

    官名。明朝始设于各府州县,为茶引批验所之主官,掌批验茶引事。下设副使一人。清沿置,仅于江苏江宁府设茶引批验所,置大使一员,例以吏员除授,品秩未入流。

  • 法制院院使

    官名。清末内阁法制院长官。宣统三年(1911)五月设。一人,正二品,简任。承总理大臣命管理本院事务,并指挥监督所属各官。官名。清末置,为法制院的长官,见“法制院”。

  • 仓部郎中

    官名。①魏晋南北朝与“仓部郎”互称,为尚书省仓部曹长官。唐朝置为户部仓部司长官,从五品上。高宗、玄宗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庾大夫、司储郎中,旋各复旧。开元(713—741)以后以他官为出纳使,渐夺其权。五代

  • 顺天府丞

    官名。明清顺天府之属官。明永乐十年(1412),设,一人,正四品。为府尹之佐贰,兼领学校。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官一人,亦为正四品。兼提督学政衔,乾隆五十八年(1793)停兼衔。另设学政一官。

  • 王恭厂

    厂库名。明置于北京宣武门。设掌厂太监一员,贴厂、佥书无定员。辖匠头六十人,小匠若干名。初与盔甲厂职掌略同。万历三十三年(1605)后,专掌铳炮、火药营造。天启六年(1626)五月尽毁于大爆炸。遂于西直

  • 西番馆

    官署名。明、清时负责翻译西域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机构。始置于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设译字生、通事以掌其事。初隶翰林院,弘治七年(1494)改隶太常寺。清初沿置,隶翰林院,乾隆十三年(1748)省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