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

官名。魏晋南北朝置五兵尚书、七兵尚书,掌军事枢务,十六国后燕、西秦、北凉所置则称兵部尚书,为尚书省兵部曹长官。西魏尚书省分十二部,改七兵为兵部,或说置尚书。西魏末、北周改置兵部中大夫,属夏官府。隋、唐置此为尚书省兵部长官,正三品。唐朝多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渐成虚衔,不治部务。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先后改名司戎太常伯、夏官尚书、武部尚书,寻各复旧。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不预本部公务,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从二品。南宋与侍郎往往不并置。辽朝为南面朝官。金初与尚书省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 (1140) 始分置,正三品。元初或与刑、工部合署,员额不等,后分置,定置三员,隶中书省,正三品。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罢中书省,遂直隶皇帝,管理军政,职权颇重。置一员,景泰(1450—1456)中增设一员,协理部事,天顺(1457—1464)初罢。或令协理京营戎政。又常特派出征,为总督军务大臣。初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改正二品,建文 (1399—1402) 改正一品,永乐 (1403—1424) 复改正二品。清朝顺治元年 (1644) 改承政置,满、汉各一员,职权较明为轻。总督例加此衔。初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二品,康熙六年 (1677) 复旧,九年复改皆正二品,雍正八年 (1730) 皆升从一品。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兵部改名陆军部,遂废。


官名。为兵部最高长官,负责全国军事,相当现在的国防部长。夏朝、商朝称司马;周朝称大司马卿;两汉不置;曹魏称五兵尚书;晋设五兵尚书和驾部尚书;南朝宋齐梁陈设五兵尚书;北魏与晋同;北齐只设五兵尚书;后周称大司马;隋称兵部尚书;唐朝曾几度更名,初称兵部尚书,高宗时曾改称司戎太常伯、夏官尚书,还曾改称武部尚书;五代和宋称兵部尚书;辽代没北院枢密使等,金、元、明、清称兵部尚书。历代几乎都设此官,除名称不尽相同外,职权也不一样,唐朝掌管天下军卫武官选授等,在明朝,兵部尚书常作为督兵大臣的加衔。见《历代职官表·第十表》、《新唐书·百官一·兵部》。

猜你喜欢

  • 宣徽院使

    官名。即宣徽使。

  • 步军司狱

    监狱名。宋置,由侍卫亲军步军司主管,拘禁该司所属犯罪军官与士兵。

  • 辅义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三国志·刘繇传》:“(孙)权为骠骑将军,辟(刘基)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帅军征伐,位次将军。《三国志·吴书·刘基传》

  • 左署

    官署名,指左中郎将署,其长官为左中郎将,掌左署郎。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左中郎将”条。

  • 后侍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宫伯中大夫属官,分置左、右,皆正二命。统领宫廷卫士负责御寝北门的警卫,皇帝临朝及出行时,亦随从护卫。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废。

  • 智部员外

    官名,渤海国右六司智部属官,位郎中下。

  • 上开府仪同三司

    勋官号。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刘雄从皇太子征吐谷浑有功,加上开府仪同三司,为八命。隋朝置为从三品散实官,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初复置,高祖武德七年(624)改名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勋官。勋官

  • 羽骑

    羽骑,为“羽林骑”的省称,即羽林军的骑兵,为禁卫军,汉置,分左、右,其长官称监,有丞。《后汉书·百官二·光禄勋》:“羽林左监一人,六百石。主羽林左骑。丞一人。羽林右监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右骑。

  • 国子监书库官

    官名。北宋初,国子监有印书钱物所。太宗淳化五年(994) 改称,以京朝官充任。掌印经史及其他书籍。神宗元丰三年(1080)省。南宋复置。官名。宋初国子监有印书钱物所,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置书库监

  • 修内司大使

    官名。元置,为修内司的主官,见“修内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