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五官

五官

①五种官名合称。先秦典籍所载说法不一。或说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亦指五行之官和五方之官。②女官名。西汉宫中女官有五官,秩视三百石。③司历之官。唐朝司天台 (太史局) 以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等分掌天文、历法、气象,并称五官。乾元以后,其司天台官员率加五官之号,又有五官正、五官司历、五官保章正、五官挈壶正、五官监候、五官灵台郎等名。①五官中郎将、五官掾等省称,详见各条。


1、五行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2、五种官的概称。商朝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注:“此殷时制也。”周指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其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注:“司徒主牛,宗伯主鸡,司马主马及羊,司寇主犬,司空主豕。”疏:“六卿应言六官,而云五者,以其天官(冢宰)贰王治事,尊而不使奉牲,故五官也。”

3、泛指百官。汉代史游《急就篇》:“诸物尽讫五官出。”

4、汉代有五官郎(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五官中郎将。郡国还有五官掾。《后汉书·百官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又《后汉书·百官五》:“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

5、汉代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五官视三百石。”注:“五官,所掌亦象外之五官也。”汉代女官分十四等,五官为第十二等。

6、唐代司天台有五官保章正、五官监候、五官司历,掌历法及测景分至表准;五官灵台郎,掌候天文之变;五官挈壶正,五官司辰,掌知漏刻。见《新唐书·百官二·司天台》。其后历代沿置。

猜你喜欢

  • 中使司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改各公主府家令司而置。设司正一人,司副一人,以宦官充任。

  • 内园栽接使

    官名。即栽接使。参见内园使。官名。五代后梁置,见“内园使”。

  • 镇统制

    官名。清代军制,一万二千人为一镇,统辖一镇的军官称镇统制,也简称镇制、或统制,由副都统充任,掌帅全镇。其属官有正参谋官、二、三等参谋官、执事官、中军官、正军械官、正执法官、正军需官、正军医官、正马医官

  • 藏府

    官署名。亦称中藏府、中黄藏府,掌管皇室财物。《汉书、王莽传》: “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臧府、中尚方处,各有数匮。”东汉少府属官有中藏府令,秩六百石,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有丞

  • 候官

    官名。①北魏置,负责监察百官。《魏书·刑罚志》: “(文成帝) 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寺间,以求百官疵失。”亦名候职。多时员至千数。孝文帝太和 (477~499) 初,减至四

  • 威北将军

    官名。① 三国吴置。领兵。诸葛恪因招抚山越之功,自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拜此。见《三国志·诸葛恪传》。②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置,与威南、威东、威西将军合称四威将军。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

  • 州僧正

    僧官名。宋元明诸代置,见“僧正”。

  • 翼驭

    唐朝太子仆寺厩牧署置十员,掌调马执驭。杂任职名。唐于太子仆寺厩牧署置,员额十人,掌调马执驭。

  • 安抚制置大使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置于江南西路,以赵鼎充任,掌一路行政、军旅之事。属佐有参谋、参议、主管机宜书写文字各一人,干办文字三人,准备将领、差遣、差使各五人。四年,又置于荆湖南路。五年,复置于

  • 太子右清道率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右虞候率府为太子右清道卫,置为长官; 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右虞候率,玄宗开元 (713—741)初改定为右清道率府长官,置一员,正四品上,掌东宫内外昼夜巡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