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军将军

中军将军

官名。① 西汉武帝置,为杂号将军,以公孙敖任之。后省。西晋武帝泰始元年 (265) 复置,以羊祜任之,统左右卫、前、后、左、右、骁骑等宿卫七营禁军,主管京师及宫廷警卫。泰始四年罢,置北军中候代其职。后复置为将军名号,不再领宿卫禁军,可离开京师,出任持节都督,镇守一方。十六国前秦时与镇军、抚军、冠军将军合称四军将军。南燕亦置。南朝置为重号将军,宋位比四镇将军,三品; 南齐位在四征将军之上。梁、陈与中卫、中抚、中权将军合称四中将军,专授予在京师任职的官员,地位显要。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 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三班,与四征将军同班; 陈拟二品,比秩中二千石。北魏位在四镇将军下,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一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从二品。北齐用以安置罢任武官,成为无实权的闲职,从二品。北周八命。隋朝因避讳,改称内军将军。②王国官。西晋以平原、汝南、琅邪、扶风,齐为大国,各置上、中、下三军,中军二千人,设将军一人统之。其余王国不设中军。南朝宋大、小国皆设三军。地位很低,晋、宋时皆未能列入九品以上的流内品阶。齐、梁沿宋制。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 定皇弟子国上、中、下三军将军为流外七班中的七班,嗣王国三军将军为六班,蕃王国三军将军为五班。


杂号将军名。凡将军皆掌征战或驻守宿卫。汉始置,晋沿置,以羊祜任之,统左右卫、前后左右、骁骑七营宿卫禁军,掌京师和宫廷护卫。后以北军中候代之,不再领兵宿卫,只作为一种将军名号,也可出任持节都督,镇守一方。其后,十六国、南朝多沿置。

猜你喜欢

  • 邑有司

    官名。春秋时齐国置。主管一邑的行政官长。《国语·齐语》: “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管子·小匡》: “桓公曰: ‘五鄙柰何? ’管子对曰”:“‘六轨为邑,邑有司”。官名。春秋时齐国

  • 上佐

    州郡、军府高级佐官通称。《晋书·王舒传》:“明帝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舒为司马。”《宋书·刘延孙传》: “世祖伐逆,府缺上佐,转补长史、寻阳太守,行留府事。”迄唐,凡别驾、长史、司马、治中,通谓上

  • 怀德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一班,拟电威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拟武猛将军等号。

  • 翊卫处

    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内部机构。沿清代成例设置,目的在于笼络蒙古王公。设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二月二日,在整个北洋政府时期一直存在。设都翊卫使一人,翊卫使四人,副翊卫使六人,翊卫官八人。就在京蒙古王公

  • 宰职

    ① 宰相之职。《古文苑》卷一。董仲舒《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窃见宰职任天下之重,群心所归。”颗 县令之职。南朝宋鲍照《鲍氏集》卷九《谢秣陵令表》:“用谢刀笔,猥承宰职。”1、宰相的职位。汉董仲舒《诣

  • 后宫通尹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职准录尚书,掌铨查六宫,一品。

  • 军队的编制单位。(1)唐代府兵在旅帅之下的编制为队,设队正,统领五十人。(2) 宋神宗在推行将兵法的同时,又推行结队法,以为三人为一小队,九人为一中队,五十人为一大队。选壮勇善枪者为旗头,设左右傔二人

  • 左司政

    官名。渤海国官,置一人,居左右平章事下,比唐朝尚书仆射。

  • 嗣卿

    继承父亲为卿。《左传· 成公十三年》: “且先君之嗣卿也。”杨伯峻注: “郤铸,郤克之子,郤克为晋景上卿,郤锜又为其子厉公之卿,故云‘嗣卿’”。

  • 左武卫上将军

    官名。唐德宗贞元二年(786)置为左武卫长官,一员,从二品,位大将军上,掌宫禁宿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典。神宗元丰(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