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通译官
见“通译官”。
见“通译官”。
官名。唐朝司农寺九成宫总监次官,置一人,从六品下。
蒙古语,意为“管城者”。又译“八刺合赤”。元朝城防人员及其官长均称此。怯薛中亦有此职,掌宫门守卫。大都城门尉,例由怯薛八刺哈赤充任。
县长官正式办公的地方是县衙的正堂,县官所出文告,有时用它做县长官的代称。
黄帝时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夏官为缙云氏。详见“缙云”条。黄帝的另一称号。见“黄帝”。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漠北马群饲养蕃息之事。长官为太保。
吏员名。宋置,属殿中省尚食局,员额二百人,掌烹制膳食之事。
辽官名。太宗会同元年 (938) 由郎君改立。
官名。清末新陆军职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军五人(不常置),每镇七人,每营一人,正六品,副军校充,奏补。掌经理文牍,由护军官等差遣。官名。北洋政府设置,设于地方审判厅与地方检察
官名。西晋末凉州刺史张寔置。掌管凉州地区的羌族事务,张诜曾为之。见《晋书·张轨传》。
见“同知太常礼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