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窟河
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南,为信江在余干县之别称。《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龙窟河“在余干县南一十五里。源出广信之兴业溪,经此西流入鄱阳湖”。《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余干县:龙窟河在“县西南十五里。安仁县锦江、白塔河之水会于此,西流入鄱阳湖”。
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南,为信江在余干县之别称。《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龙窟河“在余干县南一十五里。源出广信之兴业溪,经此西流入鄱阳湖”。《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余干县:龙窟河在“县西南十五里。安仁县锦江、白塔河之水会于此,西流入鄱阳湖”。
在今河北赤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8龙门所:龙王嵯“在所西北八里。嵯峨高耸,云出则雨至”。
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南张家湾镇上店。明设大通关及巡司于此。《方舆纪要》卷11通州:大通关“在州南张家湾之长店”。即此。
宋大理置,属秀山郡。在今越南莱州省北部勐崩。
北周武成元年 (559) 置,为祐川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西北四十八里理川镇。隋开皇九年 (589) 废。义宁二年 (618) 复置。唐属岷州,先天元年 (712) 改名祐川县。古县名。北周武成元年
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10结伦州: 倚坐山 “在州治 (今进结镇) 北。以形似名”。
今四川丰都县南长江岸丰稔坝。《水经·江水注》:江水“又径东望峡,东历平都,峡对丰民洲,旧巴子别都也”。《方舆纪要》卷69酆都县“平都山”条:“下有丰民洲,洲临江。”
南朝梁置,治所在蒲口顿(西魏改置依政县,在今四川邛崃市东南五十五里)。《元和志》卷31邛州:“南接邛来山, 因以为名。”隋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 治依政县。显庆二年(657)
在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北西沱镇。清道光《石砫厅新志》卷1:“自临溪场北出楠木了七十余里抵江岸,忠、万交邻为西界沱,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也。置塘汛,且设巡检司驻之。”民国设县佐。
即今广东顺德县南十七里容奇镇。清雍正十一年 (1733) 移顺德县丞驻此。即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南容奇镇。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移顺德县丞驻此。
即今甘肃武威市西南祁连山。《汉书·地理志》 姑臧: “南山,谷水所出。” 《元和志》 卷40姑臧县: “姑臧南山,一名雪山,在县南二百三十里。” 《寰宇记》 卷152: “番和县南山,一名天山,又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