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鼓山

鼓山

①即滏口。在今河北武安县南二十八里。《寰宇记》 卷56滏阳县引 《宋永初古今山川记》 云:鼓山有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俗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冀州图》 云: 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魏书·地形志》: 魏尹临漳县有鼓山。《资治通鉴》: 南朝梁太清元年 (547),“虚葬齐献武王 (高欢) 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明嘉靖 《武安县志》 卷1: 鼓山 “在县南三十里。一名滏山”。

②一名鼓堆、古堆。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北二十二里古堆村附近。《资治通鉴》: 隋义宁元年 (617) 八月,李渊率兵 “宿鼓山”。《清一统志·绛州一》 引《绛州志》: “鼓山即鼓堆,周四里,高五丈,穹窿而圆,状如覆釜。人马践履有声,故名。”

③在今福建古田县东境。《方舆纪要》 卷96古田县: 鼓山 “在县东百里。其西有旗山。又有马山,在旗、鼓之间”。

④即今福建福州市东南鼓山。延袤三十里,风景秀丽,为登览胜地。主峰屴崱峰,海拔969米。《方舆胜览》 卷10福州山川: 鼓山 “在闽县,有石状如鼓,故名。或云,每雷雨作,中若鼓声”。山腰涌泉寺,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为我国东南佛教名刹,寺内存有贝叶经及明清两朝善本佛经九千部两万余册。山上自宋至清摩崖题刻一百八十余处,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有 “福州碑林” 之誉。


(1)古山名。又名古堆或鼓堆。在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北。因其穹窿而圆,状如覆釜,人马践覆有声,故名。《大唐创业起居注》:隋义宁元年(617年),李渊“宿于绛郡西北之鼓山”,即此。(2)今山名。(1)又称滏山。在河北省西南部、邯郸市峄峄矿区内。山体南北向,由石灰岩构成。主峰老石台,海拔846米。山南麓有南响堂山石窟,山腰有北响堂山石窟。(2)在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因山顶有巨石如鼓得名。别名石鼓。有屴崱、白云、鼓子诸峰,最高峰屴崱峰,俗称绝顶峰,海拔969米。是观日出之佳处。山体以花岗岩为主。《方舆胜览》福州山川:鼓山“在闽县。有石状如鼓,故名。或云每雷雨作,中若鼓声”。山腰涌泉寺,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为东南佛教名刹。寺内存有贝叶经及明清两代善本佛经九千部两万余册。山上自宋至清摩崖题刻一百八十余处,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有“福州碑林”之誉。寺西有白云诸洞、鼓山十八景等。


猜你喜欢

  • 九斤城

    在今湖北保康县北。《方舆纪要》卷79保康县:九斤城在“县北五十里。相传昔人秤土筑城,以水土轻浮,将成复弃。今荒城犹存”。

  • 烧车水

    在今河南叶县南。《水经·汝水注》: 烧车水 “西出苦菜山,东流侧叶城南,而下注醴水”。《元和志》 卷6叶县: “烧车水,在县南二十四里。世祖 (东汉光武) 破王寻,烧其辎重于此水滨,因以为名。”

  • 同泰寺

    南朝梁大通年间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内鸡鸣寺及迤西北极阁一带。《梁书·武帝纪》:中大通元年(529),“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因舍身”。梁武帝萧衍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建

  • 腾云 (雲)嶂

    在今福建明溪县东南。《方舆纪要》卷98归化县: 腾云嶂在 “县东南九十里。高约五百丈,周百里,其形如盖”。

  • 虎跳驿

    明置,属剑州。在今四川广元市南嘉陵江东岸虎跳镇。《方舆纪要》 卷68剑州 “紫石驿” 条:“州东八十里有虎跳水驿。”

  • 南平溪

    今四川市南川、涪陵境内之油江河、黎香溪。《寰宇记》 卷136南平县: 南平溪 “在县东南,流入涪州宾化县界”。《舆地纪胜》 卷175重庆府: 南平溪 “在故南平县东北,流入涪州宾化县界”。

  • 连道县

    ①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涟源市东。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属衡阳郡。南朝宋省入湘乡县。②三国吴置,属宁浦郡。治所在今广西横县东南百里。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兴道县。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湖

  • 胜峰山

    在今云南曲靖市西里许。《方舆纪要》 卷114曲靖军民府: 胜峰山 “在府城西。嶙峋耸拔,高出群峰。《志》 云,山脉来自金马,为群山长。旧名妙高山,明初颍川侯 (傅友德)、西平侯 (沐英) 与元平章达里

  • 龙见石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南。《方舆纪要》卷105琼州府乐会县:龙见石“在县西北十五里。状如龙首。山脊半里许皆黑石,崚嶒叠出,若龙鳞然。黎盃水绕其前”。

  • 海押立

    一作海牙立。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萨尔坎德附近。《元史· 宪宗纪》: 二年(1252),迁 “海都于海押立地”。即此。后为察合台汗国地。又作海牙里。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塔尔迪库尔干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