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初封在今山西河津市东 (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周宣王徙封,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大韩寨。《诗·大雅·韩奕》: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王符 《潜夫论》 卷9:“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 春秋为晋所灭。《水经·圣水注》: 圣水 “又东南径韩城东。……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 (按,今固安县南方城) 有韩侯城”。

②战国时诸侯国之一。姬姓。初都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景侯徙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 (前375) 灭郑,徙都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秦始皇十七年 (前230) 为秦所灭。

③项羽灭秦后,封韩王成置,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寻改封郑昌为韩王。辖境相当今河南尉氏县与漯河市以西,宝丰县、登封市以东,舞阳、叶县以北,新密、新郑二市以南地。后为刘邦所灭。


(1)古国名。(1)西周武王子封国,姬姓。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北,一说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西周、春秋间为晋所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晋司马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即此。(2)春秋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后所建之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先后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前375年)灭郑,又徙都郑(即今河南新郑市)。最盛时疆域有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等地。因地处秦、魏、楚等大国间,成为四战之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削弱,至韩王安九年(前230年),为秦所灭。(2)古邑名。又名韩原。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即此。


猜你喜欢

  • 英机黎国

    或译作��咭利。 即今英国。 名见清陈伦炯 《海国闻见录》。清谢清高 《海录》: “英吉利国即红毛番,在佛郎机西南对海。”

  • 松韶关

    ①在今云南曲靖市东北松韶。《清一统志·曲靖府》: 松韶关 “在沾益州南一百里。旧有土巡检司李姓。今裁,改置关”。②明宣德九年 (1434) 置,在今云南沾益县北松韶关。后废。

  • 昌国卫

    明洪武十二年 (1379) 置昌国守御千户所,十七年 (1384) 改为昌国卫,属浙江都司。故址在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城关。二十年 (1387) 迁于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之东门岛,二十七年(1394

  • 富贵冈

    即今江西东乡县西南三十五里富贵冈。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2抚州府东乡县: 西南有“富贵冈”。

  • 飞龙山

    ①即封龙山。在今河北鹿泉市南,接元氏县界。《晋书·孝怀帝记》:永嘉三年(309),“石勒寇常山,安北将军王浚使鲜卑骑救之,大破勒于飞龙山”。《元和志》卷17获鹿县:飞龙山“在县南四十五里”。②在今湖北

  • 化梭亭

    在今江西樟树市城内。明《寰宇通志》卷37临江府:化梭亭“在府治东北三十里清江镇。晋陶侃渔于雷泽,得织梭挂壁间,一日雷电,梭化为龙而去。后人遂作亭于陶母墓前”。

  • 龙头山古墓群

    在今吉林和龙市北五十里龙水镇西龙头山上。1980年延边博物馆发掘贞孝公主墓并对周围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为唐勃海国王室贵族墓地。有古墓十座,以石块和大石板修筑墓室,其上封土成冢。其中贞孝公主墓在龙水镇龙

  • 求错

    又作曲错、丘错。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东南六十四里处。藏语意为富裕。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地区三十二错、定(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临口砦

    北宋元丰八年 (1085) 置,属邵州。即今湖南通道县东北二十七里临口镇。崇宁五年 (1106)改为临冈县。明置临口巡司。

  • 古镇门

    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6福宁州:古镇门“在州西南。长溪之水会州境及福安县诸溪涧水而入海。 一名白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