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青岛市

青岛市

本山东胶州湾口外之半岛。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 德国侵占胶州湾,次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强行租占,辟为军港和商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又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1922年我国收回。1929年设青岛特别市,即今山东青岛市。1930年改设青岛市,直隶行政院。1949年6月解放后,降为山东省辖市。


在山东省东南部、山东半岛西南的胶州湾畔,东南濒黄海。面积1.1万平方千米(市辖区 1348 平方千米)。人口720.7万(市辖区246.8万)。辖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代管即墨、平度、莱西、胶州、胶南5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市南区。青岛原系胶州湾入海口外的小岛名。《胶澳志》载:“青岛,在青岛湾内,距岸不足一海里,……山崖耸秀,林木蓊蒨。”故名。后成为附近地方的总名,青岛市因此而名。青岛原系渔村,汉至北魏为不其县地,隋至清末为即墨县地。宋、元以来,渐为渔商船寄泊之所。明代辟为海口。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青岛村前建总兵衙门,遂成海防重镇,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光绪二十三年德国侵占胶州湾,次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行租占,辟为军港和商港。光绪二十四年德皇威廉二世将胶澳租界地内新市区定名为青岛,青岛地名作为城区专用名词自此开始。1914年被日本侵占。1922年中国收回,改称胶澳商埠,设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5年改为胶澳商务局,属山东省。1929年设青岛特别市,为直辖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为省辖市。1938年又被日本侵占,1945年重新收回。1949年为省辖市(地级)。1958年莱阳专区的即墨县和昌潍专区的胶县、胶南二县划入。1961年崂山郊区改县;即墨、胶县、胶南三县析出。1978年即墨、胶县、胶南三县复划入。1983年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和潍坊地区的平度二县划入。1987年胶县改胶州市,1988年崂山县改区,1989年即墨、平度二县改市,1990年胶南、莱西二县改市。市境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河流主要有大沽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小沽河、泽河等。属南温带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黄烟、蔬菜为主。土特产有红富士、乔纳金苹果、板栗、寒露蜜桃、葡萄、海青茶、胶州大白菜。盛产鲅鱼、带鱼、黄花鱼、梭鱼及海参、鲍鱼、对虾等海珍品。矿产丰富,有石墨、萤石、膨润土、珍珠石、大理石、花岗石等。工业主要有纺织、电子仪表、橡胶、化学、机械、冶金、建材、食品等。有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青岛啤酒厂及海信、海尔、澳柯玛、双星等大型企业。胶济铁路和济青、青黄高速公路及204、308、309国道穿越市境。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五大港口之一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青岛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高等学校。是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和避暑疗养胜地,有海水浴场11处。有琅琊台风景区、崂山风景区、大泽山风景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田横岛度假村、仰口度假村等。崂山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一作防。西周封国。即今河南遂平县。春秋时灭于楚。《左传》: 昭公十三年 (前530),“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西汉置吴房县。古国名。西周封国

  • 沙河口

    在今辽宁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南黄海滨。口外有三小岛,名黑石礁,为天然海水浴场。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金州厅图:南有沙河(村),其北海中有礁石岛。村名。在安徽省芜湖县中部、青弋江东岸。属易太镇。人口

  • 七及镇

    清置,属临晋县。即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五十五里七级镇。

  • 北青同集

    即今河北新乐市西偏北十二里北青同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新乐县图:西南有北青同集。

  • 保昌郡

    北宋宣和二年 (1120) 赐南雄州为保昌郡。治所在保昌县 (今广东南雄县)。

  • 郎官湖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南隅太平巷、郎星巷一带。原名南湖。唐乾元初,李白至沔州,与故人张谓等游南湖,改名郎官湖。有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诗。《清一统志·汉阳府》 引 《府志》: “湖汇城中诸水,南从

  • 巨陵亭

    即大陵。在今河南临颍县东北十二里巨陵乡。《水经·潩水注》:宣梁陂水“东南入许昌县,径巨陵城北,郑地也。……京相璠曰:‘颍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

  • 盘县

    1913年改盘州厅置,属贵州贵西道。治所即今贵州盘县特区。1923年直属贵州省。1966年于盘县境内别置盘县特区。1970年撤销盘县,并入盘县特区。在贵州省西部,西与云南省接壤。属六盘水市。面积405

  • 蜀水

    ①在今江西遂川县北。《明一统志》 卷56吉安府: 蜀水 “水势湍急奔泻,如蜀江三峡,故名”。《清一统志·吉安府一》: 蜀水 “在龙泉县北一百二十里。亦名禾蜀水。有二源,俱在县西北界。左源清湛,右源稍浑

  • 角陵山

    在今湖北天门市东北。《隋书·地理志》京山县:“有角陵山、京山。”南齐置角陵县以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