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隐山

隐山

①一名龙山。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百里。《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隐山 “山顶有龙湫,山下有池,世传龙神所居,故一名龙王山。唐开元中,有僧人,见茅庵老僧出,问难久之。明日,老僧火其庵遁去。留诗石壁云: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干’。故名隐山”。

②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西三里隐山。《寰宇记》卷162临桂县: “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唐宝历初,李渤出镇,遂寻其源,见石门半开,有水渊澈,乃夷薙芜秽,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根本,因号隐山。” 南宋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 “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 幽深奇丽,石乳万状。唐宋以来摩岩石刻甚多。


(1)又称龙山、龙王山。在湖南省湘潭市西南。海拔437米。宋朝胡文定墓葬于山麓,相传唐开元中有洞山和尚与师访道到此,遇一高僧,遂互为礼拜,相约烧屋入山,隐居于此,故名。山有一寺(龙王寺),二祠(濂溪、三贤),四池(莲花、化龙、洗笔、雷公),八桥(隐水、流叶、通箭、狮龙、栗林、神仙、龙王、珂里)。龙王寺规模较大,正殿牌楼刻“天下隐山”四字,相传系明正德皇帝手书。现寺庙均毁。濂溪祠遗址前尚存垂丝柏、银杏各一株,据传系北宋理学家周濂溪亲手所植,树高十余丈,腰围一丈有五,仍挺拔参天,苍翠欲滴。矿产有煤、锰等。(2)旧称盘龙岗、蟠龙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西。《太平寰宇记》:“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因号隐山。”山上多岩洞,洞洞勾连,水水相通。著名的有朝阳、嘉莲、白雀、北牗、夕阳、南华、招隐等洞,并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一百余件,最早的是唐代吴武陵等人的《隐山游记》。北牗洞内唐代吴道子观音童子像(清人摹刻)和历代名人题刻,东麓华盖庵内五代贯休“十六尊者”线刻像(清乾隆时重摹),堪称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 都濡水

    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之长溪河。《元和志》 卷30都濡县: “以县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为名。”

  • 绥远道

    1914年由原归绥道的归绥、萨拉齐、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五原、武川、东胜八县置,属绥远特别区域。治归绥县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辖境约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以东,武川、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以西

  • 云间

    古地名。江苏旧松江府的别称。指今上海市淞南部分。因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而得名。南宋绍熙年间杨潜所撰上海地区地方志,名《云间志》。古华亭县(今上海松

  • 海门桥

    在今云南江川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15江川县: 海门桥在 “县 (今江城镇) 东南五里,临安要路也。星云湖水经其下,由此入抚仙湖”。今有海门桥、界鱼石、船闸等,为风景胜地。集镇名。在云南省江川县北部

  • 万胜堆

    又名龟胜山。在今四川德阳市北二十里。《新唐书·高崇文传》:元和元年(806)攻刘辟,大战鹿头山,“明日,战万胜堆,堆直鹿头左,使骁将高霞寓鼓之,士扳缘上,矢石如雨,募死士夺而有之,尽杀戍者,焚其栅,下

  • 邛河

    即今四川西昌市东南邛海及邛海河。《后汉书·西南夷传》 邛都县:“地陷为汙池,因名为邛池,南人以为邛河。”

  • 找桥政治局

    1934年2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宜丰、奉新、修水、铜鼓等县析置,驻找桥(今江西宜丰县北找桥)。1936年裁。

  • 祢水

    在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二十里。《诗经·邶风 ·泉水》: “饮饯于祢。” 即此。一名大祢沟。又名冤水,汉冤句县以此名。今湮。

  • 筠连州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筠州、连州置,属永宁路。治所腾川县 (在今四川筠连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筠连县地。明洪武四年 (1371) 降为筠连县。元至元中以唐、宋羁縻筠、连州置,治腾川县(今四川筠连

  • 楼县

    亦作娄、 挹娄。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 改常安县置,属沈州。治所在今辽宁铁岭县西南懿路村。元废。古县名。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常安县置,治今辽宁省铁岭县西南懿路。属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