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府
北宋崇宁三年 (1104) 改潞州置,治所在上党县 (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市及襄垣、黎城、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平顺与河北涉县地。金改潞州。元初复改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 复改潞州。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升潞州置,治上党县(即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襄垣、黎城、潞城、屯留、长子、长治、壶关、平顺及河北省涉县等地。金复改置为潞州。元初改为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年)又改为潞州。
北宋崇宁三年 (1104) 改潞州置,治所在上党县 (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市及襄垣、黎城、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平顺与河北涉县地。金改潞州。元初复改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 复改潞州。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升潞州置,治上党县(即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襄垣、黎城、潞城、屯留、长子、长治、壶关、平顺及河北省涉县等地。金复改置为潞州。元初改为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年)又改为潞州。
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八十里,跨湿泥河两岸。《水经·淮水注》: 鸡水 “又东南流,积为茅陂”。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北。《魏书·太祖纪》: 登国六年 (391),拓跋珪 “大破直力鞮军于铁岐山南”。即此。
又作万洋山。古名石含山。在今江西、湖南两省边境,属罗霄山脉中段。《方舆纪要》卷80酃县“云秋山”条下:“又万阳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周三百里。上多古木怪石。”
北宋开宝三年(970)置,属陇州。治所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香泉镇。金初废为陇安寨。泰和八年(1208)复置。元至元七年(1270)并入汧源县。古县名。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析汧阳县置,治今陕
①即今河北滦县西南六十里茨榆坨镇。清于此设把总驻守。②一作刺榆坨。即今辽宁辽中县东三十里茨榆坨镇。清置堡于此。《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东州堡” 条下: “刺榆坨堡在 (承德) 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北三沙镇。明永乐十八年(1420)置烽火门水寨于此,正统九年(1444)移于松山。即今福建省霞浦县东三沙镇。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烽火门水寨于此,拨军戍守。正统九年(1444年)
①原名崔镇。即今山东章丘市东北十里相公庄镇。元散文家张养浩祖居此庄,乡人称之为张相公,遂改名相公庄。1985年设相公庄镇。②即今山东临沂市东北三十里相公镇。民国 《临沂县志》 舆图: 县东北有相公庄。
元至顺二年 (1331) 改银沙罗甸宣慰司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一百十里上允镇。辖境约当今澜沧江以西、萨尔温江以东、小黑江以南地区。明初废。
亦作都县。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纳州。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境。天宝元年(742) 属都宁郡,乾元元年 (758) 复属纳州。后废。
北宋置,属渠江县。在今四川华蓥市东北天池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