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在今浙江鄞县东二十里宝幢镇阿育王山下。相传西晋太康二年(281)僧人慧达首建舍利塔藏释迦牟尼遗骨。东晋义熙元年(405)建寺。《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塔,“按寺碑云:东晋义熙初,以塔之出现,肇创兹寺。至梁武帝赐名阿育王(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广利禅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又改名育王禅寺。《清一统志·宁波府二》:阿育王寺“在鄞县东阿育王山中。……有阿育王所造真身舍利塔。又有宸奎阁,藏宋仁宗御书。苏轼撰碑记”。今寺为清以后陆续重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等。舍利殿中有石舍利塔,殿后壁嵌唐石雕护法神,殿前月台两侧有历代碑刻。为我国著名佛教禅宗寺院。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居此寺。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宝幢镇。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时僧人刘萨诃(开山祖慧达)在此地下得一舍利塔,传为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内藏佛祖释迦牟尼遗骨。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敕建塔、亭和禅室。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始建寺院,梁普通三年(522年)赐名阿育王寺。其后寺名虽有更改,但俗称一直沿用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几经兴衰,现存建筑为清以后陆续重建。占地8万平方米。依山而筑,中轴线上有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等。舍利殿中设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传为刘萨诃当年持来之塔。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砖塔,高36米,六面七层,内可通达顶层。


猜你喜欢

  • 太阴县

    唐上元二年(761)改华阴县置,属华州。治所即今陕西华阴市。宝应元年(762)复名华阴县。古县名。唐上元二年(761年)改华阴县置,治今陕西省华阴市。属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华阴县。

  • 勇田郡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 (447) 置,属河州。治所在勇田县 (今甘肃临洮县北七十里辛店乡康家崖)。后改为勇田县。

  • 威宁县

    ①南朝宋元嘉间置,属海昌郡。治所当在今广东高州市、信宜县境。齐废。②金承安二年 (1197) 以新城镇置,属抚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台基庙乡古城。元属兴和路。明废。③1913年改威宁州置,属贵州

  • 建忠县

    南朝宋置,属宋兴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北。北周废。

  • 府城砦

    北宋置,属安化县。即今甘肃庆阳县西北五十里阜城村。元丰四年 (1081) 废。

  • 角溪洞

    在今贵州大方县东。《方舆纪要》卷123附水西宣慰司:角溪洞“在大方东。最深险。中又有洞,为水所限”。

  • 尺八口

    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南九十里尺八镇。《方舆纪要》卷78监利县“大江”条下:“县治临江尝多水患。元大德中议开尺八穴以杀江流,至明时穴已湮废。”

  • 大福市

    即大福坪。今湖南安化县东南一百三十二里大福镇。

  • 梅西支线

    由吉林梅河口市东北的莲河经东丰至西安(今辽源)。全长66.7公里。为奉海铁路支线。1927年修筑。

  • 塘田市

    即今湖南邵阳县南三十四里塘田市镇。旧属武冈州。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武冈州图: 武冈州东有塘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