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阴山

阴山

①即今内蒙古河套西北之阴山山脉。《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筑长城, 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汉书·匈奴传》 载侯应言:“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 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其西段古称阳山、狼山(兰山),东段又称青山(大青山、大斤山)。

②在今福建泰宁县东。《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泰宁县:阴山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应山,盘礴十余里”。

③在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南。《寰宇记》卷20即墨县: 阴山“上有石池,深三寸, 旱不减,雨不涨,冬夏清澈, 曾无滓秽。池东石上有马蹄迹。又有五石人,广数围,高一丈。古老相传云:秦始皇幸琅邪, 因至牢盛山望蓬莱,盖立马于此。又遣石人驱牢山不得,遂立于此。石人诸山往往有之”。

④一名殷山畈。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里。《陈书·周炅传》:太建五年(573)定州刺史田龙升叛入于齐,“高景安于水陵、阴山为其声援”。即此。《隋书·地理志》:麻城县有阴山。

⑤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南。《方舆纪要》卷76嘉鱼县:阴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产茶”。

⑥在今湖南攸县境。《清一统志·长沙府二》“阴山故城”条下引《元和志》:阴山县“以县东一百二十里阴山为名”。

⑦今新疆天山之别称。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侧闻阴山胡儿语,西海热海水如煮”,即指指此。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不剌之南有阴山,东西千里,南北二百里。其山之顶有圆池,周围七八十里许。”元《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八月二十七抵阴山后,回纥郊迎至小城北,酋长设葡萄酒及各果大饼浑葱,裂波斯布人一尺, 乃言曰:此阴山,前三百里和州也。”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往东伸展至河北省西北部。东西走向。自西向东包括狼山、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凉城山、桦山、大马群山。长约 1200 千米,海拔 1500~2000 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2364 米),在狼山西部。古老断块山,南侧断崖陡峭,北坡较平缓。吴公坝、昆都仑沟等垭口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富煤、铁等矿。是中国北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北两侧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差异显著。狭义的阴山指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北的大青山。《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即此。


猜你喜欢

  • 黄圃司

    在今广东顺德市东南小黄圃村。旧属香山县,明、清置黄圃巡司于此。

  • 刘公桥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寰宇记》卷13须城县:“刘公桥在县东二十七里。宋武(刘裕)北伐至此造,故号之。”

  • 万石洲

    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方舆纪要》卷87临江府清江县:万石洲在“府(治今临江镇)南十里。赣江环其右,袁江经其左,四面滨水。夷旷肥饶,岁收常倍, 因名。《志》云, 洲接新淦县界,其南为南横河,亦曰上横河,

  • 晓天镇

    即今安徽舒成县西南一百里晓天镇。清置巡司于此。在安徽省舒城县西南部、晓天河东岸。面积163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晓天,人口 2370。 相传朱元璋宿此,翌晨醒时天刚拂晓,遂以“晓天”为名

  • 平高郡

    ①西魏末改高平郡置,属原州。治所在平高县(今宁夏固原县)。辖境相当今宁夏固原、彭阳二县及甘肃会宁县西北部分地。隋开皇三年(583)废。②北周改高平郡置,治所在平高县(今河南商城县东)。隋开皇初废。西魏

  • 蒋桥

    ①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西谷水上。《新五代史·废帝纪》: 后唐清泰元年 (934),废帝 “入京师,冯道率百官迎王于蒋桥”。即此。②在今四川郫县东南十三里油子河上。《寰宇记》卷72犀浦县: “蒋桥,《

  • 高士岩

    在今湖南宁远县南九疑山。《方舆胜览》卷24道州: 高士岩 “在舜祠西二里间。旧名野猪岩,丘顺甫钦若改曰高士岩。昔有猎者见群豕,逐入岩不见,因得乐器一部,无为观道士以献之朝,事见唐王维贺表”。宋筑书院于

  • 灵岩寺

    ①原在山西大同云冈,后仿造于河南洛阳市南龙门石窟。《魏书·释老志》 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阳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洛阳伽蓝记》卷5载:“京南关口有石窟寺

  • 赤乌场

    唐置,即今江西瑞昌市。《寰宇记》卷111江州瑞昌县:“本赤乌场地。按,《吴志》,孙权时有赤乌见于此,始有地名。……赤乌之地则浔阳西偏。建中四年以浔阳西偏僻远,因立为场。”五代南唐升元三年(939)升为

  • 冷水垭镇

    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南,长江北岸。清乾隆《巴县志》卷2:冷水垭“离城四十里”。